
苏坚 全部共 22 篇
毕业于广东艺术师范学校、广州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素描教学。现为职业教师,专事素描教学。业余从事艺术创作和批评写作,长期为《Hi艺术》、《东方早报》、《新民周刊》等专业和大众媒体供稿,既是广东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也是热心的网络写手。
-
自由也是一种“博弈”
2014年7月8日 专栏
数日前,青年批评家、策展人鲍栋以《“自由”不是一个名义,自由是一种伦理》为题撰文讨论艾未未撤展事件。鉴于鲍栋本人在该事件中有“动机猜测”性质的发言,并且艾未未已在跟《纽约时报》编辑的“交涉”中公开表达了对该发言倾向性的质疑,故此文也可视为鲍栋的“一种”回应。
-
敏感字之“损益”
2014年6月3日 专栏
近日,人类世界有位当红艺术家撤展引发争议,炒作论、策划论、阴谋论或反过来的各种“挺他论”,我都不置可否,因为这毕竟只是一个艺术家个人意愿行为,而且发生在一个民间性的展览活动中。
-
张导演和沈老板
2014年5月5日 专栏
近期,一张姓导演作品行将上映,察观众舆论,看或不看,决择因素竟然无关电影,乃为该导“犯规超生”事发之负面影响。无独有偶,前日有艺界朋友自远方来,话间竟问“沈姓画廊老板结局如何”。
-
应有更多“艺术副都”
2014年4月8日 专栏
近日,媒体聚焦河北保定:保定将成“北京副都”——“政治副中心”。这事没有高层文件佐证,情状近似“爆炒”,特别是看着保定房价马上“别有用心”地上升着,阴谋论的心情我都有了。
-
艺术代表“说”
2014年3月11日 专栏
又临两会。每年此时,只关心纯专业、“纯艺术”的艺术界人士应没留下什么印象。而事实上,届复届,基本上也无甚艺术界之事——尽管偶年也会听到议论议论“文化体制改革”这样关乎社会发展的大事儿。但相比“文化界”,乃至再比“文艺界”,“艺术界”在社会里除了那点市场信息,还真算微不足道,艺术界人士对两会的淡漠可以理解。
-
“暴戾”忧于“暴黄”
2014年2月10日 专栏
雕塑家李占洋在沈阳中街某高档购物中心一楼大厅中心位置“公开展示”的《武松杀嫂》,马年春节前靠坦胸开腿精雕细刻的露点“暴黄”火了一把。说实话,作为一位颇为成熟、成型的专业雕塑家,我也不大愿意猜测李占洋是纯粹为了爆得大名——真如此我还可以给他提点更“破格”的建议:把现在“杀姿”之“柔情铁板桥后仰状”改为“激情骑马状”,一定更合年景地“马上爆红
-
资本体本
2014年1月9日 专栏
年终到,凡此之时,年度“字、词”的评选甚是热闹,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无不如此,得益于华人、汉字无处不在,“年度汉字”尤热。回想中国艺术界,该哪个词语最能总揽全年神经?
-
“艺术垃圾”在哪里?
2013年12月10日 专栏
郭庆祥的“中国当代艺术是垃圾”论早先已开叫了的,最近这次叫得响传得远,完全因为买了毕加索,国人没见识过这么大手脚的,“广告”中也顺带传播了“垃圾论”。
-
“人文”与“文宣”
2013年11月10日 专栏
国庆前收到的一份厚礼另苏坚突然生发了感概,作为一位艺术家同事也是热心的网络写手。不自觉间他发现自己经常合作的媒体《人文艺术》已然十周年,而另一本杂志《Hi艺术》也走过七周年了。这让苏坚突然生发了关于“人文”与“文宣”的一些思考。
-
威尼斯双年展与世博会
2013年11月5日 专栏
近期大家议论及批评“中国团队”盛况万般参与的威尼斯双年展,总是让我想起咱也在上海当过一回东道主请客的世博会。
- 01 科隆大教堂的花窗玻璃
- 02 男性裸体像与同性恋
- 03 关良的气质
- 04 怀念靳勒:夜空的星,照亮石节子的梦
- 05 当代艺术的三次洗牌
- 06 以自然书写走出现代性欲望与虚无的恶性循环
- 07 无声的呐喊
- 08 毕加索同志
- 09 昨天,一位北京收藏家眼中的2016瑞士巴塞尔
- 10 青年艺术家生存手册
- 01 男性裸体像与同性恋
- 02 无声的呐喊
- 03 小而美的生活 --- 那些法南小镇的美术馆
- 04 犬奸
- 05 往事丨84岁才有第一次个展,他50余年绘画生涯背后有什么故事?
- 06 世界靠边站!雕塑要给自己留出一席之地
- 07 朱铭先生说:“人真多啊!”
- 08 怀念靳勒:夜空的星,照亮石节子的梦
- 09 周婉京:我还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日记
- 10 熊猫GG江湖指月录之六
- 01 男性裸体像与同性恋
- 02 犬奸
- 03 往事丨84岁才有第一次个展,他50余年绘画生涯背后有什么故事?
- 04 周婉京:我还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日记
- 05 一米民主
- 06 朱铭先生说:“人真多啊!”
- 07 性侵不限于肉体,荒木经惟“缪斯”残酷物语
- 08 赚钱就赚钱,别老cue未来
- 09 父与子
- 10 再识马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