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大主教需要一面人像花窗玻璃,只是他对这一决定感到疑惑。...
2014.07.08
荔院空间将于2024年1月20日带来艺术家马若骢的个展《猎人絮语》(A Hunter's Discourse)。展览将呈现艺术家近年来在其艺术创作中的探索过程,这些作品关注对于人类情感的探索,亦体现了艺术家延伸创作与表达的边界的过程。
“白光在月日交替的瞬间打在荒原上,所有动物的模样被那一道光刻在砂石,海水,泥泞里。它们在睡眠,在惊醒,在捕猎,交配,爱,诞生,死去。它们被钉在荒野里,皮肤肌肉黏膜骨节都和岩壁融为一体。”
通过捕捉那道光打下一瞬间万物的模样,马若骢描绘了一个比爆炸时所有人望向天空的光更为刺眼的景象。光的信息量繁复如人类和万物,但在这里,它转化为了一种情感和力量的象征,是暴力和爱抚的演绎。对于艺术家而言,白光不仅仅是白天的标志,更是正常、秩序、社会性的意象。而如果生活在秩序反面,日光之下只会感到无端不适:“阳光打在面容上时,皮仿佛被从腹部向外撕开到了指尖。” 出于对白昼的不安和怀疑,艺术家如情人般重视月光带来的温柔与慰藉。这种个人体验与光的日月交替相联系,提供了艺术家情感的庇护和创作的灵感,成为了探讨光与暗、秩序与混沌、荒芜和文明的分界线。
艺术家将动物作为一个借物喻人的道具,以描绘皮肉之下的人类情感驱力。作品中虚构夸张的骨骼、皮毛、肌肉光泽呈现着现代人在文明社会中动物性的碎片:他们无力的身躯被日光秩序的入侵切割和定格,而月光下的相爱则成为了反抗的方式。在暴力之外,爱是艺术家作品下的第二条线索,这道痕迹留在了命名之上。通过作品命名的诗性短语,来自情人的絮语、文学节选或人名的灵感,她将这些充满怜爱的文字和油画描绘的朦胧的注视相呼应。
在光和动物之后,注视是马若骢内容构成中的又一核心元素。她经常刻画一只眼睛在一坨浑浊的皮肉之上,眼神含蓄、婉转、深情,而构成注视的关系正是观众与作品本身,亦或者是艺术家与他者。与作品呢喃般的名字呼应,艺术家透过这眼睛和作品的命名,向人轻语或怒言。
当目光跟随在饱含爱意的暴力轨迹之上时,得意的狩猎者也早已成为了黑暗中被凝视的猎物。
杨天帅
他知道大主教需要一面人像花窗玻璃,只是他对这一决定感到疑惑。...
2014.07.08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尹朝阳
关良画作近几年逐渐成为热门。大凡热门出现,离他冷却之时想必也...
2016.01.08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李振华
当代艺术的第一次洗牌应该从89大展算起,这次洗牌的结果是当代...
2014.01.07
夏可君
西方开始的现代性,就一直在欲望与虚无之间打转,陷入了如同长蛇...
2015.02.28
刘钢
很早以前就在画册上看到过何孔德的自画像。虽然仅仅是图片,但画...
2013.11.10
孙振华
大画家毕加索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这让处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201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