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由Art&Public-Cabinet P.H.主办的方力钧个展The New Body of Work by Mr. Fang Lijun 1963将于2014年5月13日下午7:00在瑞士日内瓦开幕。此次展出作品均为艺术家2013年起创作的陶瓷雕塑。这也是第一次在欧洲展出该类作品。
精力无比充沛的方力钧,虽然成名已久,依然满世界展出他不断推出的新作品。最近的这批展览,包括这次瑞士个展,和他在上世纪9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的展览有很大的不同。
这次展览作品是方力钧2013年在景德镇所做的陶瓷雕塑。看上去这似乎是方力钧全新的试验,但实际上他是回到了他的老本行。我们都知道方力钧1980年到1983年期间在唐山的河北轻工业学校的陶瓷专业学习。
虽然陶瓷是老本行,让方力钧再次接触陶瓷却不是因为怀旧感。他在景德镇所用的工艺是他自己独创的,恰恰犯了陶瓷行业的大忌。在几千年的工匠技艺积累下来的景德镇瓷器制造过程中,晾干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如果湿的陶泥进炉去烧,最后的产品一定会变形。晾干的天数和进炉前的储存都有定规,随便更改不得。而在景德镇,方力钧的工艺流程是先将小块的聚丙烯方块抹上陶泥,上釉,堆成各种形状,然后直接进炉子去烧。这样烧制的结果当然就是形状大变。湿的陶泥在加热过程中膨胀,聚丙烯方块熔化,将所有的小方块粘合起来,而变成空心的陶瓷小块则开裂、变形,整个雕塑会在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的区间缓慢地倒塌、变形、定形在某一个变化的瞬间。
我们之所以喜欢和需要陶瓷制品,是因为它们光滑的表面、完美无缺的形状、以及多种使用的可能。通过泥质、釉彩、炉温、工匠精雕细琢的工艺等一系列因素的均衡调节,陶瓷将一瞬间的完美永恒地凝固起来。在很多层面上,陶瓷本身就是一个时间的寓言。而方力钧则打破了这种完美,凝固起来的不是瞬间的完美,而是坍塌的过程。他的这些大大小小的陶瓷作品,有的像坍塌的城堡,有的像阴沉沉的棺材,有的是肉色的积压,有的是乳白色的滴漏,歪歪斜斜,却可以看出各种自然的力量在纠结、拉动,从而破坏掉完美。这不再是寓言,而是过程的直观的层层凝固,也就是方力钧所说的“零碎的经验串起来后的质感”.
选自徐钢“方力钧:先锋与媚俗之间的质感”
徐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东亚研究系系主任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