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时间的节点—中国·1980年代水墨景观

日期:
2014年2月28日 - 2014年4月10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4年3月7日 14:00
空间: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上海浦东新区樱花路869号)

展览简介

从大陆、台湾、新加坡至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水墨”已然成为一个显学的话题,有关的展览和研讨此起彼伏。继“墨测高深——当代空间水墨展”后,2014年2月28日,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推出“时间的节点——中国•1980年代水墨景观”展。不同于“墨测高深”对于水墨延展方向的探索,本次展览回到“时间的节点”——八十年代这段缺少关注的历史,展览展出36位艺术家于此时期创作的近180幅水墨作品,配合相关文献,从源头梳理当代水墨的缘起、发展、变革和实验,探索水墨艺术家的成长、变迁和分化。

展览以1985年为界,分为“1979-1984”及“1985-1989”两版块。

在85潮涨之前,水墨实验在各地早已暗流涌动、风生水起。经历文革后的“1979-1984”,这代艺术家较少有传统的束缚,同时具有了逐步开放的现代艺术新视野,使得他们对传统水墨的解构与重构比以往走地更远、更快。仇德树的裂痕与印章作品,余友涵、沈忱、游思的抽象水墨、蒲国昌、李津的野性民风等,使得水墨艺术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变革与实验在此阶段已开始进行。85年以后,新艺术浪潮席卷全国,谷文达、沈勤、郑重宾、袁顺、王川、广曜、杨诘苍、任戬、陈心懋、刘子健、张羽等成为这一时期新水墨的重要力量,将水墨的创作带入全新的体系之中,颠覆甚至解构笔墨规则来开启一个全新的水墨表达空间。他们勇敢探索和令人鼓舞的创新,引发当前水墨艺术全新的面貌。

除了作品,“时间的节点——中国•1980年代水墨景观”展对参展艺术家就“1980年代的创作状态及对水墨形态的思考”作问卷调查,以了解水墨思想史以及中国文化变革时期艺术家的步履、抱负和他们的局限。展览还邀请多位持不同观点的评论家撰稿,集文成册,以期引发对当代艺术史和当代水墨的重新思考。

策展人:平杰

学术论坛:刘骁纯、彭德、朱其、郭雅希、何桂彦

艺术总监:王纯杰

参展艺术家:陈巨源、陈心懋、仇德树、冯骁鸣、谷文达、广曜、郭禎、胡项城、姜德溥、蒋奇谷、李津、梁铨、刘一原、刘子健、麦杰、孟禄丁、蒲国昌、秦风、申凡、沈忱、沈勤、孙良、阎秉会、杨诘苍、游思、余友涵、袁顺、张健君、张进、张兰生、张羽、赵葆康、郑重宾、周嘉政、左正尧

(戴光郁、马德升、倪海峰、任戬、王川、王公懿、周韶华作品将在画册呈现)

潮与流—1980年代水墨调查

文/平 杰

今天,水墨已成为一个显学话题,从大陆、台湾、新加坡至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有关的展览和研讨此起彼伏。但似乎还没有人真正从源头去梳理当代水墨的缘起、发展、变革、实验;以及水墨艺术家的成长、变迁、分化。

无论水墨在今天呈现什么状态;其成就如何,我们都无法回避1980年代的滥觞时期,作为当代水墨最重要的变革期和实验期,1980年代的水墨文献汇聚,将令我们清晰水墨发展的脉络,趋势及其推动力量。

在1985的新潮美术时期,水墨的变革并没有作为一个重要力量,评论界关注的是个别潮人。无论是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还是后来尤伦斯艺术中心开馆展的85‘新潮美术大展,水墨也并未被引起重视。至于1985年之前的水墨实验,几乎已经被忽略不计了。

这个展览定位在生态文献,是希望通过文献梳理,让后来的研究者和史学家了解水墨嬯变期的源流。文献展让我们看到;在85潮涨之前,

水墨实验在各地早已暗流涌动、风生水起。事实上,自70年代末起,艺术界那些对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文革模式感到厌倦和深恶痛绝的艺术家们,在刚刚开放的艺术领域,一旦呼吸到新鲜空气,再也压印不住创作冲动。至少在1979年以后,一些艺术家已开始进行水墨的变革与实验,并设法在多处举办展览。如1979年北京的星星画会、1980年上海的草草社、1984年沈忱等人在北京的展览。80年代艺术界的西化浪潮主要并不突显在水墨,特别是80年代初的水墨实验,由于没有媒体介入和报道,(《中国美术报》和《美术思潮》还未诞生)几乎都是各自为战,很少引起关注。但是在79年至84年的这些作品中,对艺术语言的探索,文化和精神的体现,并非如有人说的纯粹“用中国毛笔去画西方抽象画”。如仇德树的裂痕与印章作品,余友涵、沈忱的抽象水墨、张健君的水墨装置,蒲国昌、李津的野性民风到张进的彩墨长卷,无不是在颠覆传统、探索一条本土文化精神的当代艺术。

85年以后,由于“中国美术报”的巨大影响,新艺术的浪潮席卷全国,谷文达、沈勤、郑重宾、袁顺、王川、广曜、杨诘苍、任戬、陈心懋、刘子健、张羽等成为这一时期新水墨的重要力量,并使新水墨成为新潮美术的一个前沿部分。

在这个文献展中,当代水墨最初的成长轨迹令人瞩目,在这些被记载和没有被记载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见艺术家自述),滋生这些作品的土壤、起因;内部和外部环境,这些作品和九零年代及当下水墨现象的上下文关系。它深刻地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演进方式。同时也可以纠正某些艺术史写作上的偏颇。

这个展览也将证明,8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史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当代水墨的发生。他的文化承载、精神容量、理论论争、多元形态、生命力、延续性和独特性已在今天得到了印证。

除了作品,展览对所有艺术家在1980年代的创作状态以及对水墨形态的思考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水墨思想史以及中国文化变革时期艺术家的步履、抱负和他们的局限。

展览还邀请了持不同观点的评论家撰稿让大家各持其说。

由于种种原因,还有一些艺术家没能联系上,这也是本文在付梓之前的一个遗憾。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