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从大陆、台湾、新加坡至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水墨”已然成为一个显学的话题,有关的展览和研讨此起彼伏。继“墨测高深——当代空间水墨展”后,2014年2月28日,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推出“时间的节点——中国•1980年代水墨景观”展。不同于“墨测高深”对于水墨延展方向的探索,本次展览回到“时间的节点”——八十年代这段缺少关注的历史,展览展出36位艺术家于此时期创作的近180幅水墨作品,配合相关文献,从源头梳理当代水墨的缘起、发展、变革和实验,探索水墨艺术家的成长、变迁和分化。
展览以1985年为界,分为“1979-1984”及“1985-1989”两版块。
在85潮涨之前,水墨实验在各地早已暗流涌动、风生水起。经历文革后的“1979-1984”,这代艺术家较少有传统的束缚,同时具有了逐步开放的现代艺术新视野,使得他们对传统水墨的解构与重构比以往走地更远、更快。仇德树的裂痕与印章作品,余友涵、沈忱、游思的抽象水墨、蒲国昌、李津的野性民风等,使得水墨艺术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变革与实验在此阶段已开始进行。85年以后,新艺术浪潮席卷全国,谷文达、沈勤、郑重宾、袁顺、王川、广曜、杨诘苍、任戬、陈心懋、刘子健、张羽等成为这一时期新水墨的重要力量,将水墨的创作带入全新的体系之中,颠覆甚至解构笔墨规则来开启一个全新的水墨表达空间。他们勇敢探索和令人鼓舞的创新,引发当前水墨艺术全新的面貌。
除了作品,“时间的节点——中国•1980年代水墨景观”展对参展艺术家就“1980年代的创作状态及对水墨形态的思考”作问卷调查,以了解水墨思想史以及中国文化变革时期艺术家的步履、抱负和他们的局限。展览还邀请多位持不同观点的评论家撰稿,集文成册,以期引发对当代艺术史和当代水墨的重新思考。
策展人:平杰
学术论坛:刘骁纯、彭德、朱其、郭雅希、何桂彦
艺术总监:王纯杰
参展艺术家:陈巨源、陈心懋、仇德树、冯骁鸣、谷文达、广曜、郭禎、胡项城、姜德溥、蒋奇谷、李津、梁铨、刘一原、刘子健、麦杰、孟禄丁、蒲国昌、秦风、申凡、沈忱、沈勤、孙良、阎秉会、杨诘苍、游思、余友涵、袁顺、张健君、张进、张兰生、张羽、赵葆康、郑重宾、周嘉政、左正尧
(戴光郁、马德升、倪海峰、任戬、王川、王公懿、周韶华作品将在画册呈现)
潮与流—1980年代水墨调查
文/平 杰
今天,水墨已成为一个显学话题,从大陆、台湾、新加坡至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有关的展览和研讨此起彼伏。但似乎还没有人真正从源头去梳理当代水墨的缘起、发展、变革、实验;以及水墨艺术家的成长、变迁、分化。
无论水墨在今天呈现什么状态;其成就如何,我们都无法回避1980年代的滥觞时期,作为当代水墨最重要的变革期和实验期,1980年代的水墨文献汇聚,将令我们清晰水墨发展的脉络,趋势及其推动力量。
在1985的新潮美术时期,水墨的变革并没有作为一个重要力量,评论界关注的是个别潮人。无论是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还是后来尤伦斯艺术中心开馆展的85‘新潮美术大展,水墨也并未被引起重视。至于1985年之前的水墨实验,几乎已经被忽略不计了。
这个展览定位在生态文献,是希望通过文献梳理,让后来的研究者和史学家了解水墨嬯变期的源流。文献展让我们看到;在85潮涨之前,
水墨实验在各地早已暗流涌动、风生水起。事实上,自70年代末起,艺术界那些对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文革模式感到厌倦和深恶痛绝的艺术家们,在刚刚开放的艺术领域,一旦呼吸到新鲜空气,再也压印不住创作冲动。至少在1979年以后,一些艺术家已开始进行水墨的变革与实验,并设法在多处举办展览。如1979年北京的星星画会、1980年上海的草草社、1984年沈忱等人在北京的展览。80年代艺术界的西化浪潮主要并不突显在水墨,特别是80年代初的水墨实验,由于没有媒体介入和报道,(《中国美术报》和《美术思潮》还未诞生)几乎都是各自为战,很少引起关注。但是在79年至84年的这些作品中,对艺术语言的探索,文化和精神的体现,并非如有人说的纯粹“用中国毛笔去画西方抽象画”。如仇德树的裂痕与印章作品,余友涵、沈忱的抽象水墨、张健君的水墨装置,蒲国昌、李津的野性民风到张进的彩墨长卷,无不是在颠覆传统、探索一条本土文化精神的当代艺术。
85年以后,由于“中国美术报”的巨大影响,新艺术的浪潮席卷全国,谷文达、沈勤、郑重宾、袁顺、王川、广曜、杨诘苍、任戬、陈心懋、刘子健、张羽等成为这一时期新水墨的重要力量,并使新水墨成为新潮美术的一个前沿部分。
在这个文献展中,当代水墨最初的成长轨迹令人瞩目,在这些被记载和没有被记载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见艺术家自述),滋生这些作品的土壤、起因;内部和外部环境,这些作品和九零年代及当下水墨现象的上下文关系。它深刻地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演进方式。同时也可以纠正某些艺术史写作上的偏颇。
这个展览也将证明,8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史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当代水墨的发生。他的文化承载、精神容量、理论论争、多元形态、生命力、延续性和独特性已在今天得到了印证。
除了作品,展览对所有艺术家在1980年代的创作状态以及对水墨形态的思考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水墨思想史以及中国文化变革时期艺术家的步履、抱负和他们的局限。
展览还邀请了持不同观点的评论家撰稿让大家各持其说。
由于种种原因,还有一些艺术家没能联系上,这也是本文在付梓之前的一个遗憾。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