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策展人: 韩健
艺术家: 陈林、丁蓓莉、党震、高茜、杭春晖、李戈晔、徐华翎、徐坚伟、徐加存、张见、曾健勇、郑庆余
“易•观”第二回展
——水墨“当代性”绘画提名展
在艺术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中国传统水墨的当代性,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画发展的主要线索。“易•观”水墨当代新绘画提名展艺术展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学术视角,探讨中国水墨语言在当下对于当代表述新的可能性。
传统水墨的内在精神来源于农耕文化之下对自然的崇尚,在对自然界山水花卉、草鸟鱼虫的形式语言探索中,水墨画呈现出的是中国人特有的自然观——天人合一。而正是在这种文化观的影响下,以水、墨、纸作为材料的中国画,发展出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对于意境的美学诉求。这种安静而富有禅意的绘画诉求,对于那个已成为过去的农耕文明而言,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无可回避的是,二十世纪工业文明的进程无疑让这样一种绘画语言变的有些不适,因此也开启了近一个世纪的水墨变革之路。但是这种变革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与新的可能性。尤其对于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丰腴的物质世界和相对滞后精神世界之间巨大的冲撞和不适应,为当下水墨语言的探索工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能性。
相对于上个世纪的水墨探索,这一代的水墨艺术家似乎更加关注自身的个人体验与精神反思,并试图构建与此相关的水墨视觉结构。或许正是这种探索的出发点的不同,赋予这一代水墨艺术家一种与时代相关的当代精神特质,也使得这一批水墨作品呈现出更为开放的视觉面貌。正如栗宪庭 所说:“当代艺术是一种在现代艺术基础上的国际共时性的艺术,只有当代艺术能消解中心与外围的问题。”或许正是这种“共时性”的艺术特征,赋予了这一代水墨作品与西方或者说国际中心艺术世界进行对话的可能性。而正是这种可能性,让水墨绘画的语言探索跳离了民族性的范畴,从而实现与当下世界的一种接轨。在这样的视角下审视目前的水墨绘画探索,无论是媒介与载体的开放性还是材料与技术的实验性,都让我们看到一更加开放的水墨画发展前景。
丹德力艺术中心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对水墨绘画以及相关艺术家做了大量系统性的推广及支持工作,并试图通过对这一代年轻水墨艺术家的学术梳理,推动本土艺术语言的当代化转型。我们认为在未来能够代表今日之中国艺术面貌的视觉形式中,身处中国绘画发展的自身逻辑中的水墨探索显然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我们希望能够从这一更为广泛的视角来呈现当下中国艺术发展的不同线索,并希望通过每年一次机制化的学术展览推动这一学术现象的深入发展!
韩健 - 丹德力艺术中心
2012年2月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朱 伟
郭德纲每次演出最后总要唱一段《大实话》,其中一句:没有君子不...
2014.08.19
刘钢
每次去广州住店,我必选白天鹅宾馆。我对这家酒店的偏爱,源于它...
2013.11.04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