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割肉 打酒 买麻花——邹涛个展
这浓厚的市井味道,做足了画面感,中间还带着些吆喝声。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豪爽,从东北“那旮沓”传到北京。邹涛告诉我,“割肉、打酒、买麻花”是当地农村在过去待客的高规格。作为他第一个正式的个展,作品是对大家最好的“招待”。
做一个画家
邹涛4、5岁就拿起了画笔,12岁在沈阳铁西文化馆正式学习素描。他家在工人村,那儿的人没谁妄想这块土地还能出个画家,这对他们来说是无用的玩意儿。邹涛说,小时候画个广告牌子能赚一千块,所以那时的理想职业是画广告牌。等后来进了高中,广告牌子都已改成喷墨打印了。
去文化宫的学习,是段重要的经历,因为遇见了邢子云——他的老师。作为沈阳美术家协会剪纸协会和漫画协会的会长,这个人让邹涛倍感崇敬。我们的采访是在QQ上进行的,他在电脑那边回忆着邢子云的细节,“手上有一块冻疮,他儿子说是在文革下放时候得的……”。当采访以这样的语言开始时,我看到的是画面,而不是内容。在邹涛的描述下,一个渴望画画的男孩就在眼前,他面对着当地艺界名声显赫的“邢子云”,想象着自己未来的模样:遭受过生活的磨难,也有着崇高的精神,英雄的主义形象中一定要带有悲剧主义的色彩。
但当他亲历人生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就是另番景象了。邹涛报考鲁美三年,最终也只上了个设计系。他爱画画,也只能画画。所以,看似没路的前方,倒是开阔的风景。中间的教育环节彻底省去了,想画就画得自由,是天性,还有命运。
文字的书写
邹涛从小学习素描,接受的也是西方古典绘画的训练。拘泥于写实技法的创作,总有着不敢逾越的界限。素描、色彩关系、体积结构……这些看似能够达到“准确”的法则,却成了表达的障碍。
2012年是邹涛的转型期,试过几种风格,但最终稳定了下来。前人太过伟大,不小心就走在了别人走过的路上,那是段纠结迷茫的日子。邹涛说那个时期基本不出门,只在画室里发呆。一个人待得久了,潜意识里的画面也就形成了,这是属于个人的体验,模仿与被模仿的问题都不存在了。同时,中国古典绘画和书法的形式语言也给了邹涛提示,那些线条可以很工整,也可以很感性,随心而动,不受拘束。以往的眼界和经验造成的限制,在这样的体验中打破了。
但是,“随意的”线条背后依然有它的“合理”。《民国画家》——丰子恺漫画式的作品,线条是自然流露的语言。颜色的使用,用笔的方式,完全根据画面本身的需要展开,“笔”到了,风和雨的“意”也到了。这个主题邹涛重复画了两遍,其他的作品也有类似的情况。画不够,是重复的动机,同个题材在语言上的改变,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画面和内容。
癫狂的幽默感
邹涛的画,是戏剧性的,黑色且幽默。叙事的部分仅存在于草创期,上画布的时候就完全没有了。画得面目全非是经常的事儿,虽然他也试图挽回最初的记忆,但画到结束的时候,“开始的”部分基本上都消失了。
邹涛说,小时候大多看的是国产美术片和讽刺漫画,在文化宫学画画的时候,会在学校附近的书摊边看走私的和盗版的漫画,一元钱,一下午。他说今天能画画,还得感谢西藏人民出版社,许多人为此拿起了画笔,他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对作品里漫画趣味的追溯。近期的创作,借鉴了西方古典插画的样式,对他来说,这也是漫画的范畴。这些作品的标题就写在飘起的彩带上,但设计的成分,也在“笔”的情绪中打破了。那些穿着西服的男性生殖器,昂首阔步地走,滑稽又可笑,荒诞又现实。
结束
电脑那边,邹涛时不时地给我讲着他的生活环境。工作室在机场附近,但听不见飞机的声音,他准备种些花儿和草,再养两只鹅相伴。前两天刚捡了一只生病的流浪狗,正苦于如何治病的问题。过些时日,他就要来北京“摆宴待友”了。看似豪爽的背后,有着我不能忘记的细节:他说,画画这工作,自己喜欢,也很安全……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杨天帅
It’s raining Rain Rooms in Chi...
2017.08.16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