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参展艺术家:丁关铬、何绮兰、林昀、蒙皓、任松、孙嘉旋、吴天然、翁非凡、谢莹、叶绩、张丹燕、祝东辉、周结文
在艺术创作中,“符号”可以是某种材料、色彩、技法或特定的图式,通俗地讲它是一种特征,以区别不同时期、地域、流派或个体的重要依据之一。然而自从波普艺术产生以来,尤其在当下,“符号”的意义被过度诠释和利用,资本市场的巨大冲击使得越来越多的作品变得苍白空洞,作者当初的思想和观念与其使用的“符号”背道而驰,甚至渐行渐远。这意味着在当今的作品中越来越难触摸到作者的灵魂,所谓创作变得趋向于“形式主义”和商业化……
我们不禁要问,艺术创作的初衷是什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由广州红专厂文化艺术机构和广州美术学院九皋社联合主办的“作者·符号”展,集中展示了13位青年艺术家不同形态的作品,包括油画、装置、影像和雕塑。
本次展览地点在广州红专厂艺术区E8、E9展厅,展期至2014年4月13日。诚邀您参观展览开幕当日2014年3月8日(周六)15:30的户外创作行动。
作者•符号
文/何建成
随着当代艺术日益繁盛和符号化,已经导致人们对作者的动机产生怀疑。令人忧心的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当初的思想和观念与其使用的“符号”背道而驰,甚至出现渐行渐远的趋势。当“符号”被沦为一个空壳的时候,我们发现“符号”本身的无辜在于它被过度诠释和玩弄,其原因大概源自于作者的某种欲望、某种诱惑、某种屈服和对其过分的执念,这类趋向于“形式主义”的作品越来越使人们感到苍白。
“符号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我们想到在这个东西加诸感觉印象之外的某种东西。”①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曾经给符号这样的解释。如是说,艺术家要表达自己的想法,“符号”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艺术表现的行为过程,艺术家通常以一定的形态和系统去展示所要阐述的意图,当中的形态和系统在一般情况下透过特定的颜色、材料及空间等作为元素,所谓“符号”由此而生。不幸的是,这种作品生成的方式很容易受到扭曲。原因在于艺术家在侍弄形态和系统的时候由于受语境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异变,形态和系统慢慢与创作的初衷逐渐分离,最后可能剩下的是一具“符号”的外壳,这意味着在今天的当代艺术作品中越来越难触摸到作者的灵魂,在“图像”的海洋里艺术家迷失了。在所谓“图像”泛滥的今天,艺术家完全给图像包围和绑架。造成这种结果有多种原因,当中有潮流的因素、资本的因素、市场的因素、教育模式的因素、当然还有自我价值认同的因素。在这样一个如猛兽般的“图像”漩涡里,艺术家最终逃脱不了让自己的“符号”被吞噬的命运。美国著名策展人玛西亚•塔克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一书的序言开宗明义概叹:“如今有关当代艺术的思考和评论文章,大多把着眼点放在了品位、风格、时尚或评价上,而很少关注基本观念或思想。”②这段一针见血的开场白也道出了当下的评论家们一方面在把弄文字的时候带有讨好利益群体的嫌疑,另一方面误导了艺术家在寻找自我表述的时候如何建立某种形态和系统去支撑自己的思想与观念。由于当代艺术变得越来越时髦,玛西亚•塔克她继续指出:“当代艺术已经丧失了它的激进的、超世的本性,所有的新艺术表现形式似乎都与商业利益挂上了钩,甚至连‘前卫艺术’这个词也受到了冲击。”③这下我们不难明白“符号”为什么成了一个贬义词。艺术家有时为了迎合某些需要,努力扩张“符号”的职能去讨好利益人群,最终成了为“符号”而符号的艺匠。然而,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一些艺术家开始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提出的疑问是:在当代艺术强调自我创造力的当下为什么相互的形态和系统显得都似曾相识和雷同,甚至一群艺术家扎堆在一个形态和系统里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并且乐在其中。难道这是艺术家所要的结果吗?如果让他们回答这个问题,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问题是,这些作者并不清楚自己正在努力做的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无可置疑,连作者本人都提出“去符号化”的时候这问题就成为问题了。如果要秋后算账,恐怕“波普艺术”难辞其咎。波普艺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像藤蔓一般迅速滋生到世界每个角落。以大众消费品为创作动机的流行艺术,一下跨越了“艺术”高高在上属于精英消遣的藩篱。可是,随之而来的是“符号化”的泛滥。时至今日,艺术品与消费品差不多可以划上等号。作者渐渐忘记当初的使命,以至作品变得越来越风格化、时尚化、商业化和符号化,作品的表现力日渐枯竭。
既然问题的症结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为了不愿意看到那些“符号”成为一堆文化垃圾,笔者试图在这个展览为参展的作者搭建一个诠释思想和观念的平台以重新架设一座灵魂与“符号”相通的桥梁。这回得到广州红专厂艺术区的大力支持,透过这次展览契机可以一展作者们对“符号”诠释的态度,此举带有洗刷“符号”被玷污的意味。因此,参展的13位作者在红专厂E9空间以不同的形态重新陈述各自的创作动机。诚然,如何用“符号”诠释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是本次展览作者们的一次实验过程。与此同时,展览本身旨在重构作者与符号之间的内在关系,既对自我价值的一次认同。
(何建成 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