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主办:何香凝美术馆、Foam摄影博物馆
支持:荷兰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荷兰蒙德里安基金会
参展艺术家:阿努克•克吕托芙(Anouk Kruithof)、埃尔萨•约(Elza Jo)、亚普•希仁(Jaap Scheeren)、扬•赫克(Jan Hoek)、昆•豪斯(Koen Hauser)、梅拉妮•博纳约(Melanie Bonajo)、保罗•库伊克(Paul Kooiker)、斯特凡•勒伊滕比克(Stefan Ruitenbeek)、威廉•波普利尔(Willem Popelier)
展览总监:乐正维、冯博一
策 展 人:马塞尔•菲尔(Marcel Feil) (荷方)、王东、刘钢(中方)
开幕:2014年4月26日(周六)17:00-18:30
展期:2014年4月26日—7月20日
地点:何香凝美术馆4-8展厅
“荷兰摄影:我们之间的空间”是何香凝美术馆和荷兰Foam摄影博物馆合作主办的展览,将于4月26日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该展览将通过九位荷兰年轻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呈现出荷兰当代摄影的一个侧面。
对于中国而言,荷兰是一个开放而自由的国度,她的郁金香、风车、木鞋和设计,以及宽容的社会风气,我们已经耳熟能详。荷兰也产生过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比如伦勃朗(Rembrandt van Rijn)、梵高(Vincent van Gogh)和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an),等等,这些艺术家在西方艺术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次展览的九位年轻摄影艺术家的百余幅摄影作品,展现了他们摄影艺术创作的观念、方式,以及较为极端的内心诉求,也呈现了他们所面临的困惑等问题,挖掘了摄影作为当代艺术创作媒介更为多元的现实存在的可能性。它为中国的观众、艺术界人士提供了摄影艺术的一种视觉样本。
本次展览邀请了Foam摄影博物馆副馆长马塞尔•菲尔荷兰进行演讲,为中国的观众介绍荷兰当代摄影的历史,他演讲的题目为“荷兰当代摄影:传统与革新之间”。展览同期还邀请了国内从事当代摄影工作和研究的专家马良、杨小彦、余海波、曾瀚、郑梓煜,他们将围绕“中荷当代摄影艺术”进行讨论。何香凝美术馆将通过本次展览和系列学术演讲、讨论,为中、荷两国的当代摄影艺术构建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媒体联系人
林帆
Tel:+86-755-26905273
E-mail:lftop@163.com
http://www.hxnart.com
附:荷兰Foam摄影博物馆简介
荷兰Foam摄影博物馆通过在阿姆斯特丹举办的展览、向全球发行的杂志《Foam Magzine》和其在线网站的宣传,将摄影的乐趣与体验带向全球。
Foam尤其重视与摄影领域当代话题相关的展览、出版、研讨以及相关活动,也一直注重与知名摄影师的合作以及展出、研究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与此同时,我们在展览及相关活动中,对年轻艺术家也给予了特殊的关注与培养。
Foam摄影博物馆位于阿姆斯特丹,我们在此策划、筹备展览,出版《Foam Magzine》杂志,编辑在线网站。Foam Edition也设立在阿姆斯特丹,为藏家提供各种不同种类的作品。
附:艺术家简介
1
阿努克•克吕托芙(生于1981年)
阿努克•克吕托芙把摄影当作无穷可能性的起点。她的方法是跨学科的,而且主要以观念为基础。她创造性地研究了摄影的画面、图像、物质性以及物理性。其作品充满诱惑的同时又批判性地解构了这种诱惑。
像邂逅陌生人这一类的社交互动是她创作实践的一个重要基础,(因为)她对人的内心世界十分感兴趣。她将这种普遍的不适感视觉化,因为它可以看作是人心之间的界限。她基本上是在用摄影这种只展现事物外表的媒介寻找一些表面上看不出来的元素。这看上去是一个不可能达成的目标,所以才会有阻力,她这才将其创作实践从摄影延伸至照相、录像和空间装置,社会特定场域作品、集合艺术、行为艺术和艺术家手制书。
她的临时性装置以及与陌生人和未知空间的互动构成了其摄影作品的基础,此后她又以这些照片作为素材,通过不同的平面和空间,把它们变成雕塑、极简装置和具有触感的艺术家手制书。
2
埃尔萨•约
埃尔萨•约是一个视觉艺术家,她在摄影中融入三维物体和绘画,也使用电影和录像。作品中的主角通常是她自己。《斗牛士》便是其多媒体方法的一个极佳例子。在这件作品中,埃尔萨•约让我们直面斗牛运动的某些方面。残酷、传统和美存在于死亡、搏击和传统价值的困境之中。她穿着斗牛士的盛装翩跹起舞,与黑牛的搏斗,尽显人类的力量和青春。她是死亡的挑战者。美就在于斗争的困境,没有困境就没有美,没有美就没有爱。《死神》是关于维持生死之间的平衡——我们与墨西哥文化中死神的化身“白色女孩”共舞的一曲华尔兹。我们怕她,但是,我们越是紧抱死亡,活着的感觉就越强烈。每时每刻,死亡就在我们身后。尽管我们因为她的存在而颤栗,但她让我们看到的生死反差令我们珍视。
3
亚普•希仁(1979)
亚普•希仁是个疯子。
这样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我们正需要这样的人,他就是一个。而且幸运的是,他很乐意给我们帮点忙:他将我们最见不得人的感觉和欲望通过自由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非常高兴能把这个任务交给他。他设计出最怪诞但又最生动的行为表演和精心安排的拍摄机会,然后退居幕后,任事情自由发展,只留下我们狂热地猜测结果。我们似乎都在偷偷地羡慕他那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叛逆主义和鲜活的创造力。
因而,任何为了加深我们对其作品的理解而进行风格分析的企图既不讨好,又没意义。希仁是一个奔放不羁的人,一个非常机智的艺术家,对荒诞悖理之事有敏锐的感觉,他能够丝毫不差地游走在现实和戏剧性之间,如同一枚流弹一般变幻莫测、无法预料,藐视一切视觉常规。尽管如此,他还是成功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的作品体系,其中的无数变量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相互关联和影响。
——独立策展人弗兰克•范德•斯托克
我在这里,但为什么呢?(2013)
虽说我从荷兰政府的各种资助项目中获益不少,但我仍然想自己承担日常生活的费用,把资金全部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不过这需要时间。而且我认为,只有当我能通过创作作品赚到足够的钱,我才能开始朝这个方面努力,才能说这是我的工作,并自称艺术家。我知道,某种程度上,这种想法挺傻的。这么说吧,我正在走上歧途,我不再想跟艺术有任何关系了,我要退出画廊的业务,专心挣钱。整整六个月,我根本做不出任何新作品,直到我的脑子变成一团乱麻,我才发现,如果我想保持创作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我就得寄希望于我脑子里那些让我应接不暇的想法。最终,它使我平静下来,开始通过作品直言不讳地表达意见、讲故事。这就是这一系列自拍作品的诞生过程。你选择在一个地点停下来,下一个地点就会告诉你那边更好。但你最终去的地方是你需要去的地方。你所需要的只是你自己而已。这是个起点,但愿我的作品足够开放,能让你投入进去,也希望它能有些深度。
——亚普•希仁
4
扬•赫克(生于1984年)
扬•赫克拍摄业余模特、精神不正常又无家可归的非洲人、没有四肢的女孩、梦想当模特的吸毒者或他在网络广告中发现的人。所拍的照片总是不符合他的要求,模特和摄影师永远有不一样的期待。模特想要的其实是性,扬•赫克却想拍狗。模特竭力使自己看起来光艳四射,扬却希望拍出腐败的感觉。摄影不只是图像,还跟摄影师与模特之间的关系有关。你能跟你的模特做多久的搭档?
我认为摄影始终包含着一定的道德成分。给人们拍照,而不有意无意地过界,不发生一些你不希望或没料到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很多时候,这一点在摄影中被掩盖了,而我希望把它揭示出来……
——扬•赫克
新马赛人新摄影系列(2014)
马萨伊人在照片里总是那个老样子:在大自然里,穿戴着传统服装和首饰。几乎就像一群动物。但越来越多的马萨伊人开始住进城市,买下第一双耐克鞋,用他们拉长的耳朵听手机。我和七个住在城里的马萨伊人合作,试图找到一个拍摄新马萨伊人的新办法。
——扬•赫克
幸福的疯子(2012)
这些就是所谓的幸福的疯子,一群无家可归的埃塞俄比亚精神病患者。我觉得他们非常不可思议,因为他们看起来全都像刚从伸展台上下来的帝王。我的目的是在拍摄过程中赋予这些人这种皇室气派,即使只是暂时的。就好像他们是明星。
——扬•赫克
5
昆•豪斯(生于1972年)
昆•豪斯是摄影师、视觉艺术家。他以其在美术、时尚和实用摄影之间游荡的难以理解的作品而著称。从纯粹的审美到高度的观念性,他经常引用或者改写史实摄影的传统视觉语言,甚至将现成的图像合成到他的作品里面。再加上他对外观的过人感觉,对神秘感、疏离感、古怪和离奇之事的喜爱,这些成了构成他作品核心的关键因素,使其作品具有明显的形而上特点。
6
梅拉妮•博纳约(生于1978年)
梅拉妮•博纳约的《家具捆绑》系列将摄影、雕塑和行为艺术以几乎同等的分量结合在一起。她的照片拍的是一系列经过安排设计的构成物的形象:不知名的裸体女模特被绑起来,要不然就给她们绑上数量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的家庭日用品。照片中的人物都将脸转开或者用头发挡住,这样人体就变成了可塑的物品,被塞进一张办公椅构成的空间里,被电话线绑起来,被对折塞进一架铝制梯子,或者被弄弯放到一个木架子里面。她们就像是重力塔的中心,无论再在上面添加或放置多少东西,都能把雕塑连接在一起。这样来看,人体异常沉默、呆滞,只不过是一堆纹理、颜色和切割线当中又一个了无生气的雕塑构件罢了。
但假如我们往后退,把这些集合作品看作行为艺术,我们就可以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解读方式:这些女性人物被自己的财产团团包围,困在其中(捆绑主题),准确地说,是在背负着个人财物的沉重负担。这些负重行为和身体的扭曲里面包含着一种肉欲主义。我们无需太多联想,就可以把这些形象同一众以身体为对象的行为艺术家联系在一起,包括那些探索肉体限度的,以及拥有更直接的女性主义视角的。而作品当中那些让人窒息的清洁用品、厨房用具以及衣物架都对传统的性别角色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7
保罗•库伊克(1964年)
保罗•库伊克的作品反映出他对感知过程的迷恋。他着重表现女性身体,这个题材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出现在他的作品里面。他的作品是一个传统命题在当代的延续:艺术家与模特、观者与被看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其实看保罗•库伊克的作品绝不会感到轻松,不是说你会因此而转身离开,因为他的照片总是那么令人难以抗拒。相反,你会一直看下去,尽管这些作品使你感到不安。
库伊克把他的每一个作品系列都当作项目来做。每一张照片的明确价值只有放在整体之中才会显露出来。他的作品系列有时会表现性欲,这种欲望隐含在注视的目光里,尤其是偷窥;有时候则着重研究模特一点也不色情的姿势,就像《诱动》系列(2009)和《星期日》系列(2011),其场景局限于保罗•库伊克的工作室和工作室后面的小花园。结果可能很美,可能令人不安,可能俗套,也可能迷人,但永远是极度个性化的。
8
斯特凡•勒伊滕比克(生于1982年)
斯特凡•勒伊滕比克的绝大多数作品是与人体有关的肖像摄影和抽象照片。在工作室里制作这些作品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其中用到了油彩、烟雾和聚氨酯等各种各样的材料。
性和裸体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但是很少带有色情意味。他也创作各种影像作品,包括《古代业余者》(于2012年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的展览“1975计划”中展出)。在这个作品中,艺术家跟踪拍摄了5位色情片演员为了摆脱所处领域和预设环境方面做出的努力。
9
威廉•波普利尔(生于1982年)
艺术家威廉•波普利尔关注于摄影对身份的再现,戏谑式地审视私人的以及公共宣传的肖像摄影。他使用的摄影素材来自他的私人生活,也来自媒体,但总是围绕着摄影媒介如何表现个人这一问题。
波普利尔研究和分析摄影的身份再现手段,不管是家庭相册、美国总统的每周谈话,抑或是两个少年玩公共摄像头时那种近乎幼稚的方式。个人身份是怎样又是为什么会在摄影的帮助下呈现出来?图像的传播方式起着什么作用,比如通过互联网、电视或印刷媒介?波普利尔巧妙地运用了一些例子来准确地揭示无所不在的媒体现实催生的那些机制。
《时尚》系列(2013)
“时尚计划”是用摄影来分析荷兰主流时尚杂志《荷兰时尚》发行第一年的封面。
En Vogue (2013)
The project En Vogue is an analytical photographic view on the first year of covers of a major Dutch fashion magazine
《奥巴马的复合影像》(2012)
2011年5月世界头号通缉恐怖分子本•拉登被杀之后不久,全球的电视台在新闻节目里报道的不是拉登的死,而是奥巴马之死。一词之差,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美国总统就被宣告死亡了。只要一个词,就能改变身份,而且这就发生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最真实的媒介中。
这件作品的内容主要是电视节目里的口误,是多年来围绕着2011年本•拉登之死搜集来的,重点在于西方社会标志性、象征性的“善”、“恶”面孔和人名。
《展示厅女孩》(2011)
人们对自己的脸和形象很感兴趣,有时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了数码相机,人们毫不费力就能拍很多自拍照。很多人都这样做,并把这些照片放到网上让别人看“他们是谁”。他们想要引起注意,证明自己的存在。我称这为数码自恋。
很多电脑安装了摄像头,有了它,人们可以方便地拍照或拍视频。很多人都懂这个,就在商店里用样品间电脑上的摄像头自拍。身处公共场所并不能阻止人们在看见电脑屏幕上自己的影像时忘掉身边的一切。他们表现出私密的一面,而他们绝不会在商店镜子或任何相机镜头前这样做。拍出来的照片有时会被删掉,有时则被保存下来。有些人甚至还会为别人记录下录像信息。
在一家商场的一台样品间电脑上,艺术家威廉•波普利尔发现了两个女孩拍的91张照片和2段视频。在做了些研究之后,他发现,在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她们在样品间电脑上拍了至少153张照片和2部短片。她们删除了很多照片。当你了解到这一点时,你所看到的照片就变得更重要了。被删的照片里能看到什么?这些女孩为什么会保留现在能看到的这些照片?
在网上做了更多的研究之后,波普利尔在她们的社交网站上发现了同样的以及更多的照片。这些是在真正的数码自恋情结之下拍摄的照片。
公教活动项目
1. 走进校园
讲座
标题:编导的现实,建构的身份——荷兰当代摄影
主讲:马塞尔•菲尔(Foam摄影博物馆副馆长)
时间:2014年4月24日(周四)18:00-20:30
地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西丽校区)
2. 互动体验
另一个自我
拿起您手中的手机、相机,拍摄生活中不同的自我,寻找自己与自己之间的空间。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作,例如对身体、私密性、空间等相关方面的记录。我们将邀请策展人从各位的来稿中挑选出10位参与者的作品,与艺术家的作品一同在美术馆展出。
【投稿时间】2014年4月7日—4月25日
【投稿方式】参与者根据主题拍摄完成一套/系列作品,以邮件形式将作品发送至美术馆邮箱hxn@hxnart.com,邮件主题请注明“另一个自我”,留下您的姓名、联系电话,我们将电话与您联系。
【展示地点】何香凝美术馆公教区
嘿~我们的床!
以纪实摄影而闻名的荷兰摄影艺术家扬•赫克(Jan Hoek)希望你能成为他艺术项目中的模特!你只需从自己的床上带一件物品(例如一张床单、一个毛绒玩偶或是一个抱枕)到扬•赫克的床上一起进行拍摄,把你的物品暂时留在那里。随着模特们的到来和离去,你们的私人物品也将铺满他的床铺,最后艺术家将与这些物品共度一夜之后返还给各位。艺术项目的完成需要你的参与,这次经历将被永久地记录在摄影师的照片里。
【模特要求】性别年龄不限,须携带一件个人物品参与
【报名方式】0755-26604509
【拍摄地点】海景酒店
【拍摄时间】2014年4月27日(周日)上午11:00
【展播地点】何香凝美术馆公教区
3. 对话分享
讲座
标题:荷兰当代摄影——传统与革新之间
主讲:马塞尔•菲尔(Foam摄影博物馆副馆长)
时间:2014年4月26日(周六)14:00-15:30
地点:何香凝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创作分享
主讲:扬•赫克(艺术家)
时间:2014年4月26日(周六)15:30-17:00
地点:何香凝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对话
嘉宾:马良 杨小彦 于海波 曾瀚 郑梓煜
时间:2014年4月27日(周日)14:30-16:30
地点:何香凝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分享会:我的当代摄影艺术
时间:2014年6月21日(周六)14:30-16:30
地点:何香凝美术馆公教区
4. 少儿摄影课程
摄影课程:PIC-ING FUN (教师:黄哲)
【活动内容】这是为青少年朋友设定的摄影课程,邀请大家在玩乐中了解摄影成像原理。参与者以小组的形式相互配合,动手组装简易照相机,在户外体验拍摄过程,完成一组作品。这些作品将在美术馆公教区展示。
【活动对象】青少年儿童
【活动时间】第一场:少儿画苑学员 2014年5月17日(周六)14:00-16:00
第二场:大众学员 2014年6月7日(周六)14:00-16:00
(注:活动细则和具体时间请留意美术馆网站、微信、微博公布,大众学员报名以美术馆信息公布为准)
5. 公共服务
阅览室
作为本次摄影展公教活动的大本营,何香凝美术馆公教区将新增一些摄影画册、摄影理论书籍供大家阅读。在周末的午后,大家可以在此阅读同时休息片刻,享受惬意时光。
(敬请大家爱护公教区的书籍,保持清洁,创造更好的休息环境。)
周末导览
展览期间,美术馆志愿者团队会为观众提供现场讲解,想了解更多展览背后的故事,来美术馆看展览吧!
时间:2014年4月26日—7月20日逢周六、日14:30-16:00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