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解读李邦耀
——代序
鲁 虹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李邦耀一直将寻常之物当做了他的研究与表现对象。这既使他拥有了个人所特有的创作逻辑,也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面貌。倘加以研究,我们并不难发现,他的相关创作大致有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即从1992年起,他主要表现当下所出现的各种新型工业产品,目的是希望研究消费社会的变态生产或宣传逻辑对人的全面异化;在第二阶段中,即从2005年起,他不仅将视角拉回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且更多是以当时与人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物品,如纪念章、军用书包、收音机等作为研究和表现对象,用以强调在特殊年代里,既定意识形态对公众行为与思想的巨大影响;接下来,也就是自2009年开始,他在创作的第三阶段中,进一步将研究与表现的对象扩大到了改革开放前的家庭摆设中,于是,他也更深入探究了特定政治秩序导致同质化审美需求得以形成的原因;有意思的是,从2012年起,他又开始以近20年来出现的家庭摆设及新生物品作为研究与表现重点,而这一方面深入探讨了某些中产阶级家庭所拥有的新型消费观与审美观,另一方面也与他的上一个家庭系列作品构成了有趣的对比,从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自1949年以来,由于中国的众多家庭分别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室内摆设以及所用之物都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毫无疑问,这既涉及了与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方面相关的文化主题,亦表现了一些当代中国人的特殊生存、精神与心理状况。值得认真对待!应该说,李邦耀的相关创作对于美国波普艺术是有所借鉴的,但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及历史,创造性地寻求自己的艺术主题、符号与手法。也由于成功的使内在体验社会化了,故令他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随着李邦耀艺术创作的深入推进,其表现对象与手法也越来越令人刮目相看。比如,他于2017年在布鲁塞尔举办的“室内”装置展中,就采用了贴板和贴线相结合的新手法,加上运用了近似于电影的远镜头、中景或特写画面,并使之相互联接,结果便以“李氏长卷”的方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展出效果;而在新进的作品《私人手册》系列中,他则在大胆让新媒体积极介入的情况下,使作品本身具有了三维的性质。
美国艺术史家阿瑟.丹托曾在著作《寻常物的嬗变》中探讨了艺术品和寻常之物的边线问题。其结论是:将现实中的寻常之物转化为艺术品,关键在于要找出它和当时现实所形成的特殊结构关系,然后再想办法去突出内容和意义。此外,是意义的存在定义了艺术,而意义则建立在与世界的联系之中。这是说得非常好的!因为产生于特定文化情境中的物品总是携带着特定的文化与历史信息,故既极易引发观众的多层次理解和艺术家的丰富想像力。我想,只要充分理解了相关论述,我们就一定很容易理解李邦耀的各系列作品!
是为序。
2019年9月8日于武汉东湖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