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我从来就不相信艺术家是一个创造者,最多也只是一个认知和观看的引领者。所有物质原本都在那里循环往复,我所做的只是把它们固有基因链中的某一个环节拨乱一点。”
——倪有鱼
2019年8月17日至10月20日,余德耀美术馆项目空间将推出艺术家倪有鱼的个展“∞”。本次展览是倪有鱼时隔四年在中国大陆的首次个展,也是他在国内的第一个装置个展。其中涉及的作品跨度长达十年,大部分为首次发表,意图向观众呈现出艺术家多年创作中不为人知的一面。
倪有鱼的装置作品与其为外界熟知的绘画创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无论是在创作手法还是观念表达上,他都试图摆脱显性的现时趣味与视觉习惯,以期回归一种在时间维度上更为长久的反思与再现。这些被艺术家自称为“去时效性”的创作将为观众构建出一个蕴含了中古趣味的微型“博物馆”: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陈列柜如同站立着的、不同性格的“人”或“纪念碑”;历史遗迹与浩瀚宇宙坍缩在有限的装置空间内,仿若考古碎片在混沌的时空中往复重生。若按保罗·萨特提出的观点“一个人不多不少就是他的一系列行径;他是构成这些行径的总和、组织和一套关系”,倪有鱼则似乎从一开始就无意于成为所谓的风格型艺术家,也无意于设计符号化的景观和图像,而是倾向于以一种更为沉寂的工作方式构筑起一套盘根错节的美学系统,使人难辨庐山全貌。
在“∞”中,他创造了自己独有的莫比乌斯环,不同向度的循环由此展开:从世界各地的跳蚤市场、古董旧货店甚至于垃圾堆中收集的、有时间温度的杂物在工作室中被艺术家打破与重组——物质原有的理性功能和属性在这一过程中被剔除、逐步明确了一套感性而抽象的美学逻辑,如他所说:“我从来就不相信艺术家是一个创造者,最多也只是一个认知和观看的引领者。所有物质原本都在那里循环往复,我所做的只是把它们固有基因链中的某一个环节拨乱一点。”此外,通过一系列与父亲共同创作的作品,倪有鱼带领观众解读了关于基因的“循环往复”——这其中特别呈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处于儿童时期的倪有鱼与父亲最早的一次“合作”,以及他成为艺术家之后、基于父亲过去的建筑教学模型所改造的装置。这或多或少解释了为什么倪有鱼在其天马行空的艺术构想中始终保留了手工与匠作的传统精神内核。
巨大的“∞”被投置于展厅中、贯穿艺术家的创作始终,串联起一个交织于广义历史文化与狭义家庭血缘的哲学议题。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王 从卉
2014年,香港,秋。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于是问了香...
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