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栖居“荷”处——于跃作品展

日期:
2019年11月1日 - 2019年11月30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9年11月9日
空间:
艺栈画廊(798东街艺术区#D10)
艺术家:
于跃
策展人:
葛玉君

展览简介

栖居“荷”处——于跃作品展

海德格尔提出“诗意的栖居”用来反思技术的发展对自然的破坏与人性的扭曲,无疑更是对当下行色匆匆的人类所存在的意义的追问。科技的发展、都市的兴起、全球化之网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将人与世界、人与人置于一种所谓的技术关系的压迫之间,即连根拔起又似乎无处遁形,在这种情形下,精神究竟栖居“何”处?如何安放?

走进于跃先生的作品,迎面扑来的一种强烈的感受,这一讯息既非来自他的绘画技术、语言及其对题材的选取,而是画面背后所传递出的那种气息与深意。首先,在我个人看来,“栖居荷处”是于跃先生的一种选择。他的绘画与其说是一种对传统美学、笔墨语言淋漓尽致的发挥,不如说是一种对当代社会都市人生命体验的反思,一种焦灼状态下精神的安放之旅……

在于跃老师的创作中,“荷”是他一直以来诉诸表达的对象。所谓君子如荷,清涟而出。“荷”在传统文化中常寓指品性高洁,同时与“和”同音,便有和平、和谐之意,荷的形象多见于文人墨客咏颂、绘画之作及佛门之中。宋代周敦颐就有“莲,花之君子者也”;绘画中,前有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卷》中倔强傲慢,清香自远、傥漭恣意的群荷,后有齐白石《和平万年》里朴洁纯净的荷花,寓意以和为贵、和平万年;佛经里,《四十二章经》曾道:“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在我个人看来,于跃老师的创作一方面存在着一种自我与“荷”之精神的转译,在对荷的描绘中,在与荷的互为主体的创作过程中,同时完成的则是两者相互塑造的过程;其二,对于“荷”的题材的选取,无疑从另外意义上显露出于跃先生温润外表下所隐藏的一份笃定之情。我们知道,当下很多水墨创作,为了避免与前人冲突,往往选取各种新的绘画题材,一方面意为“创新”,另一方面则更容易出效果(因为没有可比照的对象)。而荷则是历代艺术家皆喜爱的主题,对荷的选取则意味着给自己创造一个新的难题。不过在我个人看来,于跃先生的荷花有其更为独特的地方。

他的荷花多为没骨画法,采取晕染浸渍的方法,而尤为重要的是,艺术家在待干的过程中进行边缘线的勾勒,因而我们看到他对花瓣轮廓的处理,既有一种时断时续、时隐时现的柔美之感,又有一种气韵贯通的阳刚之气。而在花蕊的处理上,则用重墨点出,创造出一种新的范式。因而与轻柔和美、水润飘逸画面形成一种轻重、生动的关系。形成所谓的一种“于家样”。而这些密集性的墨点与舒朗、淡然之间所构成的强烈的对比关系,似乎也展示出当下人与人所处语境的一种紧张关联。于跃的作品正是在这样一种范式的引导下,通过对“物”的探讨延展了“人”的价值,从而观者可由眼前荷之意象景观,进入背后无穷的精神空间。

其次,“遁入山林”则是于跃选择精神安顿的另外一种方式,于跃的山水画创作可谓与同时代艺术家拉开非常大的差距。首先,他的创作,以色代墨,采取一种将红色作为主色调的方法。这种红色也并非传统中国画色系当中的红,而是采取一种日本烧结颜料——水干色,来代替朱砂,这种颜料可以反复积墨,而朱砂很难做到。在绘画的过程当中,将这种红色进行不同明度的调配,换言之,运用同一种色彩的不同的明度进行画面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水墨的那种浓淡干湿、笔幽意远之意淋漓尽致。

整幅画面采取层层积染之法,厚重而不沉闷。他的山水整体面貌有北派山水的雄强霸悍之气。同时,明显加入了一些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山水景观(如《山河万古图》等)。在构图方面将传统布局进行调整改造,山石、云气、溪水、树林交相辉映,具有浓郁的音乐节奏感。尤其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他的小品《云出龙渊》《云起松风》等,那种处于一角的山林与缭绕的云气所构成的一种失衡的感觉,再度隐含了艺术家对现实生命状态的表达……

无疑,于跃的艺术创作嵌入深厚传统本根性的文化基因,看似栖居荷处、遁入山林,然而从另外一种意义上,则又正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反思式体验。这种体验的注入无疑使得于跃的创作在风格样式上远离当下,然而他所表达的思想则同频于整个时代语境,进而形成一种“有效”的介入社会,反思自我,重塑传统的方式。

葛玉君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19年10月15日晨起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