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约翰·亨德森《re-er》

日期:
2017年9月1日 - 2017年11月11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7年9月1日 18:00
空间:
贝浩登 香港(香港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号 K11 ATELIER VICTORIA DOCKSIDE 807室)
艺术家:
约翰·亨德森

展览简介

约翰·亨德森《re-er》

贝浩登(香港)

2017年 9月 1日至 11月 11日

开幕酒会:9 月 1 日(週五)晚上 6 时至 8 时

继香港、纽约和巴黎的展览后,贝浩登很荣幸为艺术家约翰·亨德森在香港举办第二次个

展。

亨德森的作品长期围绕现代主义、抽象艺术和绘画手法的课题,大致可归类为近年流行的 「著重过程的抽象创作(process-based abstraction)」,此风格之特色是以扁平画面为 主,强调创作过程和即兴创作,把真实置于「指示性」的关系。艺评家大卫·吉尔斯认 为:这种趋势「厌倦理论;是手作艺术和社会实践艺术日益离析的产物;与此同时,面对 蓬勃的图像文化和讨巧的『商品艺术』,又想经济合理地『保留真诚』。」1

亨德森的独特之处,在于与绘画保持一定距离,藉此质疑人们对创作的浪漫想像、观赏作 品的理所当然。他不单在作品里加入行为元素,更以「翻译」、「纪录」和抹擦技巧来突 显之。把绘画当成行为艺术其实一点也不新鲜,早于 1950 年代,当抽象表现主义如日方 中,艺评家哈罗德•罗森堡便曾断言,绘画从此会变为「行动的舞台......画布上不再是一 幅画,而是一个事件。」2自此以后,绘画混入行为元素便成为宣示存在的方式。到了今 天,在数码与新媒体衝击下,这宣示方式更有助加深绘画的意义。不过,亨德森的创作不 止于行为元素,而是要进一步颠覆画面与真实的纯粹关系,尤其是「著重过程的抽象创 作」中,绘画行为与画家自传性真实的关连。

在亨德森之前的作品系列,便有他所谓的「翻译」或「纪录」技巧─ ─ 故意多加一层,避 免观者简单解读画家用意(以及背后的敍述)。《Casts》和《Types》系列把原画作製成 不同金属雕塑,而《Recasts》戏仿艺术家此前创作的系列,以金属喷漆来处理原画作。 它们全都结合了画笔之个性与工业生产程序,有时由铸造厂协助製造,作品冷静沉实、形 态各异,彷彿在回应强调过程的抽象艺术之不足,令人想到后结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 达所讲「在抹擦之下」(under erasure,法文为 sous rature)的效果。就书写而言,这是 指「写了一个字,将它划掉,然后把字连划线一併印出」3,为的是要「表示存在的不存 在,不存在的也存在,思想和经验都失去原初所依」。4「在抹擦之下」是个「无可奈何

1 David Geers, “Formal Affairs”, Frieze, March 2015. Link: https://frieze.com/article/formal-affairs 2 Harold Rosenberg, “The American Action Painters”, Art News, December 1952. Link:

http://www.pooter.net/intermedia/readings/06.html

3 见德里达:《论书写学》( Of Grammatology) 第 xiv 页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的〈译 者序〉。

4 同上,第 xvii 页。

的策略,一方面不得不使用语言,同时又不接受其前设」。5 亨德森的创作,无疑是以解 构的二元对立(存在/不存在、原本/複本等),对绘画现况提出质疑。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名称《re-er》。「re-」指重複(如「再生」(re-new))或向后退(如「 折返」(re-trace)),而「-er」则表示比较(如「更平坦」(flatter))。亨德森将抽象表现主 义放「在抹擦之下」,目的是把它複杂化,同时保持距离,从而指出未来发展路向。

抹擦效果在《Untitled Paintings》系列呼之欲出。艺术家逐层涂上颜料,再用铲、调色刀 和涂料辊一一除去,直到出现扁平画面。除去颜料后,画作自有挥之不去的空灵感,令人 有失落、毁坏和记忆(弗洛依德的蜡板型记忆?)的联想,製造印记的巧手消失了,痕迹 却清楚可见。抹擦效果突显了画家的存在,同样,画面的边位也在提醒观者,图像都是人 为建构出来的。

新系列《Reticle (model)》使用中密度纤维板,在厚厚的颜料上,加上不同比例的蓝格 子。白色背景或会令人想到罗伯特·雷曼的作品,或带出现代主义的「白板」意象,意味 否定以往一切,但亨德森却视之为「绘画模型」,全按既有样板和语言来创造。蓝格子直 接印在画上,甚至印到画框上(中间有少许中断),令画框也成为画的一部分。正如艺评 家罗莎琳·克劳斯在 1979 年指岀,自 20 世纪初,格子已成为艺术里「现代性的象徵」, 由马列维奇、蒙德里安、埃斯沃兹•凯利到索尔•勒维特,例子多的是。格子连结科学与理 性(图表与地图),同时又代表艺术的独立自主(反对再现及具象,背弃自然)。6 蓝格 子中断后延伸至边缘,意味一种「外向」解读──格子无限外延,使观者不得不同时关注 画框以外的世界。系列名称也别具意义,「Reticle」原指相机的标线,寓意为观者设定位 置,就如通过镜头看作品,而格子的大小,则代表视点的远近。亨德森的新作基于对近百 年绘画史的思量,呈现如今绘画观赏的视角——我们不再只是伫立于作品前,而更多地是 通过手机镜头观看。

亨德森对绘画的关注,在之前的摄影系列《Flowers》已有迹可寻。这是一次绘画与摄影 的美妙交织:先在相片髹上颜色,然后扫瞄,再放到一个模拟空间展示,最后印製成相 片。作品突出图像的处理可能,引导观者细心观赏,集审美、认知与批判于一身。 《Reticle (model)》把画家充满个性的笔触,与代表理性的格子并列,从而产生自然与人 为建构的张力。另一方面,格子作为现代主义象徵,在今天的数码语境,不禁令人想到: 面对铺天盖地的视觉文化和数码影像,绘画是何种状况,还有何意义。

何思衍|文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