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以退为进

日期:
2014年5月10日 - 2014年8月3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4年5月10日
空间:
上海外滩美术馆

展览简介

杜边疆、吉米·达勒姆、黄永砅、蒋志、李正天、马林、安德烈亚斯·迈耶-布伦嫩施图尔、邱志杰、王庆松、萧开愚、杨诘苍、阳江组、扎瑞纳·哈什米、郑国谷、傅抱石、康有为、马克·托比、曾灶财

展览《以退为进》设定在近二十年来中国的社会和艺术领域的发展背景之下。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媒介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无数双年展和各类展览都以此作为展示内容,诸如: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中的首个中国馆,以及2013年香港艺术馆的展览《原道》,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水墨艺术:当代中国的过去作为现在》。这些都表明某种愈加显著的趋势,即:将中国传统媒介作为一种“通用语言”进行重新挖掘和评估的需要。这种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兴趣确实来自于不同方面的刺激,其中政治经济同文化艺术的驱动力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中国同其西方同仁一样活跃。然而,值得强调的是,作为后世贸成员的中国,正处于一种全新的、充满自信的文化身份的塑造。作为一个新晋的全球经济大国,中国正在重新确立“继承了优秀传统的本土文化的文化定位”[皮道坚:展览《原道》画册撰文,2013,香港艺术馆。]。

然而,时至今日,大多数关于中国传统媒介的当代艺术展览,都将之作为一种与中国传统文人文化相关联的审美、价值、技法或媒介加以考量。这些展览或旨在重申中国文化身份,或重访东西方二元论,后者自19世纪中期既已困扰着中国的文化理论与批评。

本次展览试图从一种不同的视角来探究传统媒介,意欲通过对传统媒介与手法的运用来呈现艺术立场,包括占卜、游戏、赌博和传统策略——比如“以退为进”——从而发展一种自治的语言,表明自身的抵抗立场,反对那种由“通用语言”(lingua franca)所产生且维持的同化倾向与权力机制。展览《以退为进》旨在呈现:向传统的借鉴和退让,能够如何作为一种高效策略来迎对特定的历史时刻。

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表示:“《以退为进》汇集了来自中国本土及海外的多位艺术才俊,在他们眼中,传统不是一段已然冻结的时间,亦非一个建设完备的体系。相反,他们向传统发问,以此测试当代创作、记忆及再造历史、以及通过重访某套建设完备的编码系统来在当今的城市社会、政治情境和日常生活中再造‘传统挑战’的各种极限及可能性。因此,参展的当代艺术家们‘以退为进’,将传统作为一种‘在进行之中’的生活实践来接受——从重新书写艺术与社会历史中的不同层次,到对文化编码、影像与平凡事物的使用或/与滥用,皆是如此。由此可见,传统并非只是过去与现在的简单对立,而是一个关乎使用、转变、重新解读和文化发展的演进过程。因此,传统被视作一整套实践、影像、以及基于地方语言、日常活动的事物,在展览《以退为进》中被呈现,被演示,同时也受到审视。”

确实,整个中国书法史或国画史——我们今天所谓的传统媒介——总是同中国皇帝、宫廷、权力联系在一起。传统媒介,尤其是书法、国画及其风格特色,好比“通用语言”一样,将这片广阔疆土的多元地域文化联结在一起,确保文化的连贯性,并让那些有此雅致来运用、理解这些媒介的人获得社会地位甚至权力。书写的文字,即诗歌或书法,亦为展览《以退为进》的一大主题。

退入传统,作为一种自治语言的抵制和发展,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一类实践,也同时处于现当代文化中。因而,来自不同地区与时期的艺术家的创作都被纳入了此次展览。马克·托比退入阿拉伯和中东的思想与书法,由此激发他于20世纪早期及中期创作了颇具影响力的白色书写;其重要性等同于康有为对古代碑石篆刻的推广,并将之作为模型范本,掀起针对19世纪末中国书法及传统的革命;而郑国谷及阳江组对本土传统民俗的重新挖掘,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根本上的趋势。扎瑞纳·哈什米在其木刻作品《家为他处》中退入了自传式的、个人的同时也是普世的语言,这同样体现在曾灶财的涂鸦、蒋志的《情书》及王庆松的《瑞雪丰年》中。李正天、邱志杰、萧开愚和杨诘苍的作品让我们看到艺术家所持的信念:艺术与传统的潜力将挑战并转变我们对现实的看法,甚或现实本身,正如马林的录像。同时,吉米·达勒姆在其录像《敲碎》中试图重新诠释现代性,正如黄永砅的《四个轮子的大转盘》、安德烈亚斯·迈耶-布伦嫩施图尔的《重写现代性》,及傅抱石绘制的关于毛泽东诗词的册页。

展览《以退为进》贯穿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六层展厅,展期自2014年5月10日至8月3日。

关于策展人

杨天娜(Martina Köppel-Yang),独立艺术史学家、艺术评论家以及独立策展人。1964年生于德国,现常居于法国巴黎和德国海德堡。现任温哥华杂志《艺术:中国当代艺术日志》编委会成员,香港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汇编:《红旗典藏》杂志编委会成员,香港杂志:《亚洲艺术档案》组委会成员。杨天娜于1993年获得德国海德堡大学(全称:鲁普莱西特-卡尔斯-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硕士,硕士论文为:“秦朝青铜器艺术”;2000年9月获得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博士,博士研究方向为:“符号学冲突”,是对于1979-1989年间中国先锋派艺术作品的符号学分析。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