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让现代继续:沉浸,等待,理想主义

日期:
2014年1月19日 - 2014年4月12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4年1月19日 17:30
空间:
OCAT深圳馆(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F2栋)
策展人:
苏伟

展览简介

如何继续?在2000年之后各种庆祝和失落交织的情绪背后,艺术世界中的我们每每这样问道。这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反应,却很少有人问为何这样去反应。与中国的社会建设进程相似,过去三十年当代艺术史的建构证明,我们与世界上其它地区一样,共同分享着众多现代性的普遍命题。但是对艺术批评和研究来说,现代性问题本身一直是一项有待正视的深刻挑战。我们对于现代性进程和诉求之间的差异不加辨识,对于我们仍然身处这一进程之中缺乏足够的知觉,现代更多时候被认定为通往“后-现代”和“当代”的一条过渡之路。在自以为完成了现代到当代的美学和叙述转换时,我们始终无法摆脱把现代历史化和绝对化的潜意识;在热衷于庆祝我们如何加入了全球主义时,面对本土的问题却仍然无力给出刺痛神经的回应。在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领域里,一些抗争中/西、传统/现代、理论/实践等等二元体系的努力作为一种反思现代的形式,正在逐渐转化为更有自主性的、直面本土现实的能量;而在我们的艺术语境中,请相信,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现代之下那些艺术母题的熟稔仍来自于一种精神上的向往或者弃绝。对这些母题及其悖论的反思并没有延续到我们自身的精神图谱和实践之中,而更像是保留了一种祭奠后的满足感和没有切肤之痛的客观。

过去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教育留给我们的负担,不仅仅是形式语言和精神价值的空洞,更是对自身与周遭、与现实的关系无法判断的虚弱。缺乏沉浸在活生生的现实之中的精神力量和嗅觉,却反而一再被(后)殖民、历史终结论的舶来品吓退了自主意识;等待终结这一切的时刻,等待再一次复兴,甚至仍然在等待来自我们向往的那片地区的答案再次眷顾,却等待不了自己,因为自己早已深陷个人主义和全球的魔咒。

无论如何,在艺术的视野中,现代都在继续,不是一种历史话语的继续,而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延绵。这种精神力量,是反思现代与当下实践关系的支撑点,是在质疑我们对于文化和机构建构的依赖的前提下真正建立自身思想谱系的动力。重思现代,就是重思我们对于现代的理解历史,也是重思那些曾经被我们狭义地应用在美学之上的现代概念——比如革命与重复、沉思与暴力、诗与现实——以及再次提出如何在重复、递进、迂回、起伏等等现代形式中推进思想步伐的问题。因此,作为项目的首次呈现,“让现代继续”有意选择了一些语言高度形式化的作品,希望借助于它们的形式考察象征性地投射这些悖论式的现代概念和现代形式,通过一种美学的方式检验、重提精神发展的轨迹,以及这种发展与我们所处的现实之间亟需得到探讨的关系。“现代”作为一种精神能量,它将提供的不是另一个可以继续的蓝图,而是我们真正认识自身的途径。

策展人介绍:

苏伟

1982年生于北京,独立策展人和批评家,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香港。他曾获得德国DAAD奖学金,2008-2010年期间于柏林自由大学开展博士论文研究。他的文章出现于众多艺术期刊和出版物中。苏伟的工作聚焦于当代艺术的理论生产、写作和策划。他参加了2012年纽约ICI的策展课程。他曾是“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OCAT深圳馆,2011年)的助理策展人;他联合策划了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体系,也不是一个世界”(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2012年)。2013年,他策划了艺术家陈轴的个展“Iam NOT NOT NOT Chen Zhou”(北京魔金石空间);“我不在美学的进程里:再谈行为”(北京,星空间)。2013年11月,他受邀参加柏林艺术大学和世界文化宫联合策划的讲座项目“散点透视:中国艺术现状”,讲座题目为“作为一种反思形式的表演”。

本次展览共展出六组作品:

鲍蔼伦《兩头唔到岸》(录像,1990)、《大动作#1》(录像,1995)

鲍蔼伦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实践。作为香港重要的录像艺术家之一,她强烈关注社会和政治条件的变迁,不断通过镜头的美学实验对其进行再度重构和观看。此次展出她的两件作品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社会指 向:《两头唔到岸》将香港于1989年之后发生的移民潮与香港政府60年代举办的维多利亚港渡海赛场景联系在一起;《大动作#1/10》则与同性恋运动有所关联。作品中美学与社会学连接的方式极为生动、激进,这让其中的现代性问题探讨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张力和再次被观看的可能。

“《两头唔到岸》拍摄于1989年6月4日之后的一年,作品的灵感来自于香港于此年之后发生的移民潮。(我用)60年代香港政府组织的维多利亚港渡海赛(影射移 民潮),使得前者的画面看起来荒谬和充满黑色幽默意味。作品没有使用任何剪辑设备做后期,图像的重叠并非技术编辑的结果,而是通过反复捕捉电视屏幕上反射 的图像达到的。作品素材来自政府保存的有关渡海赛的新闻片,从个人的角度回应了某一集体记忆。

作品《大动作#1/10》是视频装置《大动作》的一部分,这个系列作品考察了镜头前的姿态、运动和情感的呈现。系列中的第一个作品名为《She Moves》,用微观细腻的镜头叙事记录了一个正在跑开的女孩。作为这一系列的第二个作品,《大动作#1/10》由艺术家与舞蹈家Dick Wong共同完成。这部作品同时也是香港最早的舞蹈录像作品,拍摄于香港先锋艺术团体“进念二十面体”工作室顶层露台。录像中呈现的动作意指男性和女性同性恋的动作,也探讨了(录像)身体的流动性。”(鲍蔼伦)

赵亮 《无聊青年》(录像,2000)、《隔离墩》(录像,1994)、《隔离线》(录像,1994)

《隔离墩》和《隔离线》两个作品与《无聊青年》之间存在极大的反差:前者用镜头记录了象征着秩序和权力的物在运动影像中重复自身的过程,极力塑造一种冰冷和沉寂的氛围;而在《无聊青年》中,主人公深夜时分走进一片拆迁废墟乱砸一气,晃动的镜头中暴力成为唯一的主题。《无聊青年》中传达出的情绪带有普遍性,这不仅是一个个体面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粗暴现实的无力和愤怒,也同样隐晦地投射出创作者在面临急遽的社会变化和艺术语境变迁时遭遇的困境。这一困境,在前两个作品中被艺术家强制地浓缩为一种近乎冥想的姿态。赵亮的很多创作都以纪录现实的形式进行,现实的强大和悖谬一直是他必须在艺术中面对的首要对象。而另一方面,他的某些作品又常常将纪录现实时获得的感受抽象为精神性的思考。《隔离墩》和《隔离线》将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进程和意识本身的进程的体会一同呈现了出来,冷静中的暴力意味、动态与静止的勾连反复会引发我们的联想和发问:精神意识与现实之间的错位,是否也同时体现为一种重叠?

尉洪磊、北鸥的《静物》(表演,录像,2013)

作品《静物》节选自北鸥2013年12月在蓬蒿剧场《静物,钢铁,坏掉的女人》现场表演中的片段。《静物》是那次剧场表演中的第一个段落,由舞蹈艺术家北鸥和艺术家尉洪磊合作完成。

这个表演作品中,身体和雕塑分别成为描述对方的方式。在以剧场空间为基础的观看场所中,表演者用身体微妙的动作划分出正面和背面两个部分,它们和在场的第三 个部分即雕塑——一件与人等高却不具备任何意指的作品——共同组成表演。在无法辨识出具体指向的音乐中,三者的关系模拟出了一个能够相互对话的场域。合作 的两个艺术家都试图通过最朴素的视觉形式,将表达抽象成一种精神性的在场。

王友身的《清洗•时差》(照片、水、玻璃钢浮雕,2006-2008)

王友身的作品《清洗•时差》是一次以语言形式实验为基础的、但不能简单视为媒介讨论的创作。整个作品由十八个图像组成,三组图像每六幅一组,每组中又纵向分为两个部分,每部分都由三个图像从上到下构成图像的叙事。图像的阅读顺序 是纵横交织的,这让作品呈现出丰富的意义。在横向最上方的一排照片中,王友身分别拍摄了社会主义雕像、人民大会堂顶端的五角星灯饰以及无名的工农兵雕像残 件;中间横向的图片是王友身用他擅长的独特方法将第一排的照片进行清洗而成,约一个月左右的浸泡过程使得图像呈现为一种模糊和扭曲的状态,似乎有火焰烧过 的痕迹;而横向最下方的一排图像是他按照第一排图片中物体的形态制作的等比例玻璃钢浮雕。

显然,作品试图对社会主义视觉符号的意义进行重构和反思,这既与王友身自身丰富的社会生活见闻有关,也是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建立起的一种与流行在中国的艺术图像塑造方式保持距离的方式。这件作品中, 他通过“清洗”和“重新固化”社会主义视觉符号,对图像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解构——在这一过程中,空洞的集体主义内涵被消解,但新的意义并未重新被建立,最 后一排浮雕甚至传达出带有悖论性质的象征意味。作品同时传达出这样一种信号:我们亟需用历史的视野而非即时的判断去考察在某一进程中被塑造的价值。

杨冬雪《运动员和加工后带有数字的四块铜板》(四块铜板,2013)

我经常执着于制造、编辑意识的存在意义上

并纠结于意识所存在的意义与形式编辑的相互约束中

而这种意义是我自己制造并要求自己相信的行动准则而已

——杨冬雪自述

汪晖的《中国和它的现代性》及《“代表”的衰退》讲座(录音和文本,2013)

学者汪晖的思想史研究在当代中国的知识界引起过巨大反响。作为当代中国最为活跃的思想探索者之一,他在90年代针对中国知识界热衷于启蒙、科学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意识的状况进行过深刻的批判,真正建立起一个并非以中西方对立和传统/现代的二元论为前提的现代性批判视角,也由此开启了他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建设进程的全面反思。汪晖的思考和写作一直诉求于去主动辨识既成的思想范式和概念应用,他提出用“反现代的现代性”去考察我们自身现实之中的历史发展与思想脚步、经济发展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关系——在他这里,社会和制度建设与思想的推进得以在一种互相有所投射的语境内得到观看,从而与孤立的、科学主义式的理论繁衍区别开来。而同时,在他寻求建立自我的思想谱系的意识驱动下,他的思想所触及的那些领域——“反现代的现代性”、新自由主义的历史根源、去政治化的政治、政党政治、人民路线与人民战争——逐渐显露出更强的内在连贯和一致性,20世纪中国的革命、社会变革和思想兴起历程共同成为他思想视野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此次展览将汪晖2013年10月在英国伯克贝克大学所做的两次演讲作为一个实践来呈现,不仅出于对他作为一个思想创作者的认同,也希望借呈现一个思想创作者的思考方式和精神指向的形式,再次提出思想推进如何与现实进行交锋的问题,回应“如何继续”这一普遍焦虑。思想和现实的关系一直是汪晖全部思考中的核心:演讲《如何诠释中国及其现代》是在历史视野下对近代中国思想兴起的一次深入考察,试图从中国思想的内在向度中探索思想史与当下思想生产现实的关联,是一次以思想投射思想的实践;而在演讲《代表性危机与“后政党”政治》中他指出,当今政党实践不再具备政党思想建设与人民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初特征,制度化的政党建设、政党代替国家行使权力的形式使得政党无法再代表人民,政党的政治能动性和活力由此丧失——这一考察,明确地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性以及失去这一互动的危险呈现在我们面前。

OCAT深圳馆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F2栋

电话:0755-26915100

微博:@OCT当代艺术中心

微信:搜索OCATShenzhen

Facebook: 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OCAT Shenzhen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