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 与 ®》
2019年马晟哲带着一系列全新作品继续展现了他对人与机器,虚拟与现实,问题的沉入思考,®这个概念从一个单一的固定的能指符号中脱身,抛离了其在社会体系中运转的解释元素,让一种破碎的/失声的机器笔触在跃动的信息语境中不断填补,成为一个闪烁的能指。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可以不断被填充/改造/误解的多重符号,产生了泛符号化的可能性,身份/符号的意义不在于语义学稳定意义上的诠释与开发,而恰恰在于对诠释角度和动作的多重破坏与溃崩,马晟哲以他特有的审慎/离叛视角反身于大数据模式下的规整与秩序,其作品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秩序化结构。如果说马晟哲之前的作品还停留在表达机器在崩溃时刻的语言,那么现在则试探出一种语言的秩序,一种崩溃/分解化的信息语言逐渐重新聚合/组构成的秩序。
凯瑟琳·海勒(N.Katherine Hayles)在《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中提到“尽管信息通常是被定义为降低(reducing)不确定性,但其实它也依赖于不确定性。”马晟哲正是置身于这种不确定性的二律背反轨道之上,所进行实践的。“在这种系统里,有序的模式和无序的随机性通过一种复杂的辩证法绑在一起,相互之间成为有益的补充而非截然对立。”从而致使对图像/绘画的观念解读也很难仅囿于对机器和人的身份问题的译介,而是更多的处于对一个更为多元化也充斥着更多可能性的信息关系(系统)的解读。
正如《Landscape》系列所绘制出的日益更新的编码景观,在人对计算机进行持续系统化地操作过程中,在编码体系不断地处于崩坏与整合之时,展开了计算机与人所共生的存在基底。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