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受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邀请,雅思敏· 凯斯肯特普和杨天歌为歌德学院在798艺术区空间的“灰盒子”策划展览“佛系青年:冷漠与共”,该展览于10月12日至11月10日间举办。展览旨在通过集合这年轻一代人的艺术创作与不同视角,勾勒“佛系青年”的生活现状,勾画出这些看上去碎片化的群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激发观众思考“佛系”心态的根本原因。
展览“佛系青年:冷漠与共”源于对当今国际青年文化中的一种普遍现状和情绪的观察和体认:幻灭、无力、冷漠,从公共与政治生活中退却。“佛系青年”一词,自2017年年末在中国的舆论中出现,指示着一种不具竞争性、自由放任甚至生活无望的存在方式;不求解决现实复杂问题,而偏于退守,并分裂为孤立的个体和亚文化。在现实的重压之下,对于这一代人而言,拥抱“佛系青年”的生活态度似乎已成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这种“佛系”的心态很大程度上源自面临日益复杂的世界时的无力与不安。“佛系青年”成了一代人惰性的标志,无力亦无欲,看淡一切,难有集体归属感。
尽管以“佛系”命名,展览并非要考察“我们这一代为何如此”的社会议题,而是旨在通过集合这一代人的艺术创作与不同视角,勾勒“佛系青年”的生活现状,并勾画出这些看上去碎片化的群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展览中的作品呈现的正是在各自领域中的艺术家发出的多元而丰富的话语。由此,展览描绘了“佛系青年”自寻的表达方式,进而汇聚为一种整体的活力与才艺。通过展览的集合,他们不再屈居于个体化甚至原子化的舒适区,而是以积极的面貌联合而出。通过反思“佛系青年”如何被人们想象,展览也激发着观众思考“佛系”心态的根本原因。此外,展览也提供了一种重建某种集体归属感的可能。
除却艺术作品,展览还通过研究文献台呈现了世界各地青年文化的同类心态(特别关注中国与德国),阐释这个时代“佛系”态度和现象的全球相似性与普遍性。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王 从卉
2014年,香港,秋。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于是问了香...
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