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受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邀请,雅思敏· 凯斯肯特普和杨天歌为歌德学院在798艺术区空间的“灰盒子”策划展览“佛系青年:冷漠与共”,该展览于10月12日至11月10日间举办。展览旨在通过集合这年轻一代人的艺术创作与不同视角,勾勒“佛系青年”的生活现状,勾画出这些看上去碎片化的群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激发观众思考“佛系”心态的根本原因。
展览“佛系青年:冷漠与共”源于对当今国际青年文化中的一种普遍现状和情绪的观察和体认:幻灭、无力、冷漠,从公共与政治生活中退却。“佛系青年”一词,自2017年年末在中国的舆论中出现,指示着一种不具竞争性、自由放任甚至生活无望的存在方式;不求解决现实复杂问题,而偏于退守,并分裂为孤立的个体和亚文化。在现实的重压之下,对于这一代人而言,拥抱“佛系青年”的生活态度似乎已成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这种“佛系”的心态很大程度上源自面临日益复杂的世界时的无力与不安。“佛系青年”成了一代人惰性的标志,无力亦无欲,看淡一切,难有集体归属感。
尽管以“佛系”命名,展览并非要考察“我们这一代为何如此”的社会议题,而是旨在通过集合这一代人的艺术创作与不同视角,勾勒“佛系青年”的生活现状,并勾画出这些看上去碎片化的群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展览中的作品呈现的正是在各自领域中的艺术家发出的多元而丰富的话语。由此,展览描绘了“佛系青年”自寻的表达方式,进而汇聚为一种整体的活力与才艺。通过展览的集合,他们不再屈居于个体化甚至原子化的舒适区,而是以积极的面貌联合而出。通过反思“佛系青年”如何被人们想象,展览也激发着观众思考“佛系”心态的根本原因。此外,展览也提供了一种重建某种集体归属感的可能。
除却艺术作品,展览还通过研究文献台呈现了世界各地青年文化的同类心态(特别关注中国与德国),阐释这个时代“佛系”态度和现象的全球相似性与普遍性。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