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暗流

日期:
2018年7月28日 - 2018年9月15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8年7月28日
空间:
艺术门上海(上海市黄浦区香港路117号2楼203)
艺术家:
朱小禾、牟雪、吴超、史怡然、李永斌、周迈由、朱金石、陶轶

展览简介

上海──藝術門荣幸呈现群展《暗流》,展览以历史与当下、诗意与思辨、自我与生命意识、想象力与现实等议题为关键词,通过相互独立的艺术家个案来观察和描绘一种潜在的对既有边界的跨越或挑战、对意识与生命感知力的修复和对沉默的思想的召唤。展出艺术家包括朱小禾、牟雪、吴超、史怡然、李永斌、周迈由、朱金石与陶轶。作为展览的特别单元,藝術門首次集中展示了星星画会成员周迈由的早期作品以及自新世纪以降的日常风景与静物绘画,并呈现了他与朱金石在艺术创作上的渊源关系,以对这段隐没的当下历史的重新发现来触及现代与当代的固有边界。

“天在思想,激动的云,是他的大脑;我在沙尘中飘荡,原来是坚硬的石头,因风化而失去了重量。”这首小诗出自星星画会的成员之一周迈由(出生于1936年),自2000年后在他隐逸的日常生活中,每当情之所至、思之所及,常以写诗、画画来记录生活的感受,他的诗歌包容了天地的广阔,他的绘画则以举重若轻的幽默、纯净而明亮的画面、不拘一格的技法来传达自由而自在的心境。周迈由在60年代开始绘画,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参加西单民主墙画展和两届星星美展,作为中国最早的现代主义艺术的实践者之一,他的早期绘画在融合了立体主义语言的同时,更忠诚于一种此时此刻的自由心境的表达。与他同时代的晚辈艺术家,则称他的绘画为“颓废的”,或者“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前卫与先锋”。朱金石(出生于1954年)自70年代末开始,常常在鼓楼西大街的家里与周迈由一起画画,这段亦师亦友的经历在不经意间催化了朱金石个人创作中的重要转变,而也正是他们之间共同的、不合时宜的浪漫与不羁勾勒出了一段微观的历史。年轻一代的艺术家陶轶目前的创作同样保持着相当的自由和开放性,他的绘画从最初的秩序和严谨转向自由即兴的表达,他将艺术视为生命涵养的自然流露而不刻意地自我设限。

朱小禾(出生于1956年)的绘画过程接近于一种苦行的劳作和形而上的阐释,他借用多种历史与现实的图像资源,让图像接连不断地闯入思维、意识和画面,同时又排斥任何现实的再现或主观的表达。在他的绘画中,不计其数的短线以细碎而精密的方式交错重叠,在对图像资源的重写、拆解、阐释与补充的过程中产生画面中运动的能量,逐渐形成一种艰深、晦涩、复杂、沉默、无法辨认的思辨式视觉语言。他将绘画定义为一种单义性的书写,即以持久、枯燥的手工劳动和严格的程序与规则,让绘画回到运作过程中思维的冷静和严肃,并在这样的艺术实践中开拓一种预备性的、面向未来的感知空间。

牟雪(出生于1979年)的长期研究性项目《镜塔》探讨自我形象与自我意识在现实世界、哲学和心理学等不同层面的生成与演变结构,此次展出的影片为该项目的预告片,伴随《The Hall of Mirrors》极富空间感的音乐节奏,音乐中的虚拟主角游离在三维的反射性的镜屋中,重复地反观、投射与修正自我的形象,而牟雪在她的影片中实际上将镜屋的双向反射结构改造为镜塔的上升式的回旋反射结构,并将镜塔这个虚拟建筑界定为一种结合了本能、冲突、反思、理性、行动等元素相互界定的自我生成的模型结构。牟雪的《黑钻》系列绘画则凸显出一股溢出画面的爆发式的、流动的能量,其来源不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展现,而是将强烈的直觉与思维的警惕凝聚在一起。

与朱小禾的思辨性绘画、牟雪对自我意识的构建不同,史怡然(出生于1983年)的最新系列绘画《失物招领》将意识与思维的主动关联性与个人经历相结合,这一系列的创作契机来自她对旅行中丢失行李物品的不断寻找、联想的过程,在脱离日常意义遮蔽的情况下,浮现出作为心理暗示的、具有存在意义的关于“物”的意识。史怡然援引福柯在《世界的散文》中关于物的四种相似性,即适合、效仿、类推与交感来寻找一种“幽暗之明”,让最遥远的“物”相互接近,在想象中汇聚普遍的诗意。

吴超(出生于1977年)自2014年发起的艺术介入项目关注如何以跨学科的视角、由外而内地触及生命意识的最精微之处。此次展出的声音剧《记忆之尘-晨起》和《记忆之尘-日盛》同时也作为《植物人唤醒计划》中艺术疗愈的共性化素材之一目前正在医院投入使用,以熟悉的日常生活的声音和场景来激发意识昏迷患者主动的感知、想象和回忆。该项目最初起源于以艺术创作来激发生命的本能、促进植物人的意识唤醒,并因其获得一定的可检测医学成效、超越了艺术创作与社会实践的边界界限而受到关注和争议;直至2018年,该项目进一步拓展为集合了数十位来自医学、心理学、宗教及人工智能等不同行业的研究员小组,并将项目更名为“生命力研究共同体”,在进一步挑战学科藩篱的同时通过艺术与具体的社会实践来激发个体以及更进一步的社会有机体的感知活力。

展览最后一部分呈现了李永斌(出生于1963年)自1994至2007年间创作的《脸》系列影像作品中的最后一部《脸No.17》(2005年以后李永斌逐渐远离艺术界,此次展出的作品来自藝術門创始人林明珠的私人收藏),这部影像融合了内在性的时间体验以及对生命和永恒的追思。李永斌的作品抛出了终极的追问,而如果时间是永恒的暗流涌动,那么具有创造力的个体生命,无论是秉持无用之用的隐逸姿态,或是致力于思维和感知的艰难运作与构建,或是修复日常生活中的原初生命力,又或是对日常场景的重新组合与想象,他们的探索、实践与坚守则构成了这股股暗流的循环往复,或者说,他们是“黑夜的伏兵”。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