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弗·施泰恩坎普:Still-Life

日期:
2019年9月19日 - 2019年10月26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9年9月19日
空间:
立木画廊(香港中环毕打街12号毕打行4楼)
艺术家:
珍妮弗·施泰恩坎普

展览简介

立木画廊隆重呈献美国知名艺术家珍妮弗·施泰恩坎普(Jennifer Steinkamp)在香港举行的个展 “Still-Life”,届时将展出艺术家三件影像装置艺术近作。这位现居加州洛杉矶的艺术家是创作3D动画的先驱,专注创作数码媒体艺术创作,运用计算机科技演绎动态中的有机和抽象形态。这些可让观者置身其中的装置艺术作品将影像大范围地投射,呼应作品置身的建筑空间。每件作品亦可改变观者对艺廊展品的一贯观赏体验,吸引他们更深入全面地探索空间与时间。立木画廊将于9月19日(星期四)下午6时至8时在中环毕打行举行开幕酒会,为这位艺术家的香港个展揭开序幕。

展览的重点展品名为《Still-Life》(2019年),属于艺术家自2016年起创作的较大规模作品系列之一。作品呼应了16世纪荷兰及佛莱明的静物画,呈现关乎生命脆弱及时间流逝的视觉寓言。借着精心编排各种日常物品,例如食物、花卉、动物尸体及植物,这些历史悠久的作品往往以静态特质及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表达方式见称。在施泰恩坎普重新构想演绎静物的作品中,以动感呈现这种画风,运用结果植物充满诗意地舞动碰撞,透过大自然环境来颂赞生命与重生。

今次展出的另一作品是《Blind Eye 2》(2019年),属于一组动画影像作品之一。该组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美国麻省克拉克艺术中心的四周风貌,该艺术中心亦是施泰因坎普于2018年一项主要展览的举行场地。这件投影装置艺术作品较实物大,展现两株白桦树的正面,作品名称则参照白桦树惨白树皮上的黑点。在施泰恩坎普的眼中,这些黑点好比呆瞪的眼睛。随着树木摆动,时而激烈,叶片犹如细雨般落下。然而,正如施泰恩坎普的一切作品,这个过程在并无开端,亦无终结的情况下展开。尽管四季交替的感觉非常清晰,《Blind Eye 2》却存在于线性叙述方式以外,幻化脱离其时空脉络的时刻。

第三件作品名为《Retinal 2》(2018年),是对当代建筑师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的独特建设风格的直接响应。这位建筑师近年为坐落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新增建的Bloch Building,建筑风格独特且富有创意,为施泰因坎普带来灵感,创作出与该座建筑互相呼应的艺术作品。(此艺术作品曾于2018年的 “Open Spaces” 展览中展出,由Dan Cameron为该美术馆及其所在的斯沃普公园负责策展。)当发现霍尔将建筑物的窗户视作「镜头」,施泰因坎普制作了一组仅在入夜后可见的特定场域作品,当中的动画图像让人联想到眼睛中静脉血管的折射和液体的流动。一簇簇呈现绿色、粉红及紫色的形态在流动,看来就如同颜色鲜艳的糖果,而变化不定的形状及遍布画面的线条,则叫人联想起生物形态抽象及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Still-Life”展览营造出花园秘景的氛围,创作灵感源自施泰因坎普的艺术前辈,令人记起这位艺术家的创作范围和野心。是次展出的作品体现了她在艺术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不仅是数码动画艺术创作的权威人物,亦是首位从颜色、质感到动态都完全以数码方式来实验建构影像艺术家。借着模拟曾经看似熟悉却独一无二的自然循环动态,艺术家带出了人工生命的诡秘形象,既植根于过往的表达方式,亦对未来感到乐观。

关于艺术家

珍妮弗·施泰因坎普(1958年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分别在1989和1991年从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取得美术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更于2011年获得博士的荣誉。她曾在众多美术馆及博物馆举行个人展览,包括美国麻省克拉克艺术中心 (2018年)、美国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美术中心(2017年)、美国波特兰艺术博物馆(2017年)、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年及2011年)、美国德州玛克内美术馆(2016年)、美国休斯顿美术博物馆(2012及2014年)、美国圣路易斯当代艺术博物馆(2013年)、美国奥马哈乔斯林艺术博物馆(2013年)、西班牙马拉加当代艺术中心(2009年)、美国纽约奥尔布赖特·诺克斯美术馆(2008年)及美国圣荷西当代艺术馆和美国堪萨斯城肯珀当代艺术馆(2006年)。她亦参与过多个群体展览及双年展,包括美国诺克斯维尔博物馆的 “Virtual Views: Digital Art from the Thoma Foundation”(2018年)、瑞典乌德瓦拉布胡斯省博物馆的“Nature Morte: contemporary artists reinvigorate the still-life tradition”(2016年)、美国圣荷西艺术博物馆的“Momentum: An Experiment in the Unexpected”(2014年)、美国林肯谢尔顿艺术博物馆的“Turning Inside Out: Video Art by Nam June Paik, Joan Jonas, and Jennifer Steinkamp”(2012年)、美国丹佛艺术博物馆的“Blink! Light, Sound and the Moving Image”(2011年)、美国洛杉矶当代美术馆的“The Artist's Museum”(2010年)及美国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的“California Video”(2008年)。施泰因坎普亦曾参与多个双年展,包括第11届开罗国际双年展(2008年)及第8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3年)。其作品可见于多个国际公营以及私人收藏,包括美国诺福克克赖斯勒美术馆、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美国洛杉矶哈默博物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现代博物馆、美国洛杉矶县立艺术博物馆、美国明尼亚阿波利艺术学院、美国北迈阿密当代艺术博物馆及美国休斯顿美术博物馆。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