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吕德安:为记忆辩护

日期:
2021年3月20日 - 2021年4月21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21年3月20日
空间:
作者画廊(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6北一街)
艺术家:
吕德安
策展人:
朱赫

展览简介

永恒的交易正在寂静中进行

文 朱赫

今年六十一岁的吕德安,在几年前离开北京,选择将工作室搬回家乡,继续他的绘画创作,同时保持着每年往返中国与美国的生活状态。

他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一名诗人,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拥有这样称号的人,他们的责任必然是:使用诗歌中隐藏的暗语,为同辈及后辈诗人袒露他们创作过程中冀求尝试却仍未能表露的内容。年初吕德安出版了他的四十年诗选,这是一项成就,能够数十年维持高水平创作的诗人,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屈指可数的,因此他的诗歌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成为了这个时代珍贵的财富。

吕德安亦是一位画家,“自幼喜欢画画”。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十七岁的吕德安便开始在美术学院接受专业的艺术训练,毕业之后他一直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九十年代移居美国,他成为在街头绘画的中国艺术家中的一员,依靠绘制肖像的技艺在异国谋生。最近十年的绘画创作更是让人意识到这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艺术家,如果他的绘画作品也能为更多的人熟知,那么他也应该作为抽象艺术领域的艺术家被认作是“画家中的画家”。

回到家乡,吕德安将工作室,设在福州市区内一座山的半山处,这不是一栋老房子,但旁边是一间老的寺庙。我们在傍晚抵达福州,便来到吕德安的工作室。这是艺术家同画布搏斗的房间,里面放满了油画和各种颜料、工具、画册。只有他从书桌上拿出来送给我的仅剩几本的诗集,让人辨认出他诗人的身份,此外我们已经完全将他当作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

吕德安的生活就像是他作品的一面镜子,简单朴素按照自己的风格行事,他不张扬不哗众取宠,他隐藏在角落敏锐地凝视世界。他的绘画不加修饰地参照曾被诗歌讨论过的具体事物,石头、土豆、大海、光线、城市、群山、雨水以及海洋。那些属于土地的、技艺的、坚实的、朴素的东西在他的绘画中留下痕迹,显示出灵性与描绘对象存在的真实。

本次展览“为记忆辩护”是对吕德安近五年工作的一次总结,展览名称来源于他这段时期的同名系列作品“为记忆辩护”。记忆是吕德安绘画和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爱尔兰诗人西默斯·希尼也表达过同样的观点:“不朽的暗示来自童年”,从吕德安的诗歌中可以寻找到关于记忆主题的线索。2003年的长诗《不,不是那扇门》开头便有“裹在电话里传来的呼吸/白得如同/隔着一道记忆的白/叫人不禁放眼寻思,那天的满地脚印”,长诗《抚摸》中吕德安写“一边回忆一边继续捞着石头”,《雨水已经停住》里也有这样的语句,“当我回忆着那漫长回忆中仓促的一刻,空气里就会有个东西奇怪的凸现”。

在评论家乔托·卡努杜看来,绘画是空间的静态和视觉,而诗歌是时间的动态和非视觉。吕德安游刃有余的跨越了两种领域,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辨认出视觉和空间,如何有效的在语言中精确的表达,在描述事物的同时又在意象中开辟道路。而他的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质,流动的线条提示出记忆和时间在绘画中的跳跃,在画面含蓄的东方特征中它们既饱含情感,又具备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张力,带领观者将这种显而易见地非视觉状态进入所能抵达的精神高度。

在这个维度上,吕德安的作品向我们证明了,书画确实可以同源而异构,也证明了吴道子的圆和阿佩莱斯的线条如何在时空穿梭,沟通视觉与视觉之外的无穷无尽。他是诗人中的诗人,也是画家中的画家。在吕德安的文章中,他这样表述:“任意的表面上的涂抹,拉扯,覆盖,涂改,永远在事物的边缘移动,感受着行动和观念,回避了种种受到压抑的性理,使我仿佛返回到某种言语关系的源头和具有精神品质的空间里——正是我所竭力求进的。而这样的境界,我认为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之所在。”

吕德安的笔触细腻又带着深沉的思绪,在色块、图形与线条的移动中,制造出类似飞白的效果,增加了画面的偶然与灵性。绘画中的不确定因素,使几何图形和基底同样显出动态,这样的排布看起来随机又微妙,表面上越是简单,实际上越是充满了复杂的质感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诗人于坚说:“吕德安的艺术精神来自他的中国家乡,他只是将水墨换成了油彩”。但恰恰使用油画的方式来传达中国的艺术精神是极为困难的,吕德安却切切实实地往前走出了这一步,他将东方的意境、明悟和无限带进了油画之中,这是几代中国艺术家们都冀求迈出的一步,在吕德安这里构筑起了朴素且坚实的根柢。

相较具象绘画领域从董希文等一批学院派艺术家开始,直到今天,艺术家们都在不断的将中国符号、元素、文化、风格融合进入油画。但是在抽象绘画中,进行尝试并行之有效的艺术家则寥若星辰,西方几乎穷尽了抽象艺术的范式,中国的艺术家在罅隙中举步维艰地开展工作。然而吕德安和这几代艺术家近几十年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我们在普遍仔细阅读这类绘画之后,清晰地知道并了解它们从何处而来,这种精神性并非引申自虚空,它坚实地站在具体的事物之上,通过笔触、构图、线条、色块对于物体及规律的描绘,再现中国艺术精神本质性的内核。吕德安结实地站在起点,他深刻地认识到抽象性的世界正是由一粒粒石子构成,只有站在坚石的基础之上,一扇簇新、未知的大门才会向我们敞开。

展览同期我们也整理了吕德安的诗歌和油画、雕塑和纸本作品,制作成一本薄册,开篇选择了吕德安的诗作《八大山人》,“没有人动摇得了你的鱼竿”这是两位跨越三百多年的艺术家之间的对话,也是开启这本小画册的引子。这本画册被分成四个章节,第一章“为记忆辩护”,选用吕德安同名主题下的多幅绘画作品,诗歌也同样则围绕着他近四十年关于记忆这个主题的文字展开。第二章“从马尾到纽约”这之间的关联,既是空间性的不同地域,也是时间性的跨越多年,在这一章中绘画作品同样为吕德安近五年的创作,而诗歌则选择了吕德安在纽约诗抄时期(1990-1998)的作品。第三章“写生集”讨论吕德安在诗歌中对于视觉元素的使用,选择的都是他具有强烈画面感类似于写生状态的作品,同样出现在这一章的还有吕德安的雕塑作品,这些雕塑相对于绘画而言更突出直接面对自然写生的意味。第四章“短歌集”中展示的均为吕德安的纸本作品,在这个系列中,偶然、秩序和建构感的因素更加鲜明,这同样也是短诗所追求的目标。

希望展览和画册,能够让所有观者了解吕德安出色的工作,并揭示出作为画家和诗人,吕德安如何在寂静中进行永恒的交易,这同样也来自吕德安的文字,还有这样几行诗也被我看作是理解他创作的钥匙,那便是1985年的诗作《下霜》开始的这句:

我们曾经向往星星

因而疏远土地

今夜才懂得站在窗前

看那一片片灰白

如何从天而降

慢慢地把大地落满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