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美国极简主义大师弗兰克·斯特拉:波兰村庄

日期:
2019年5月24日 - 2019年7月27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9年5月24日
空间:
厉蔚阁(中环雪厂街2号圣佐治大廈地铺)
艺术家:
弗兰克·斯特拉 (Frank Stella)

展览简介

Lévy Gorvy 厉为阁欣然宣布,将于香港空间呈现展览「美国极简主义大师弗兰克·斯特拉:波兰村庄」(American Master of Minimalism Frank Stella: Polish Villages),展出弗兰克·斯特拉 (Frank Stella) 影响深远的「波兰村庄」系列 (1970 - 74年作) 中十件集合艺术作品 (assemblages),这些集合艺术作品将共同组成这位美国艺术家在大中华区的首次展览。受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摧毁的波兰东部17至19世纪木制犹太教会堂启发,本系列标志着艺术家创作演化的一个关键点:雕塑性的浮雕元素首次直接参与到艺术家的绘画中。展览将于5月24日在中环历史悠久的圣佐治大厦地铺的厉为阁全新空间开幕。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斯特拉凭借极简主义「黑色绘画」系列崭露头角。「黑色绘画」是对抽象表现主义一代精神财富遗赠的反应,似乎预兆着战后艺术新时代。追求对幻觉技法 (illusionism) 的拒绝,斯特拉使用对称图案、有限用色和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的颜料运用,强调图像表面的平整度与画布本身的形状,呈现无法被简化的对象。他系统地以系列创作,发展了一种「问题解决式」的绘画方法,通过色料和创作程序的变化,呈现了一段关于绘画表面和三维形式之间张力的实验进程。

结合立体主义和构成主义的逻辑,斯特拉的「波兰村庄」集合艺术作品约始于1970年,艺术家突破了他于先前系列中构建的画布表面之平面。随着斯特拉的进展,图像领域的元素开始以雕塑性的、建筑性的浮雕朝向对角轴方向涌现。他的「波兰村庄」系列画作的灵感来自玛丽亚与卡齐米·皮耶霍特卡伉俪 (Maria and Kazimierz Piechotka) 的著书《木制犹太教会堂》(Arkady出版社,1959年出版),两位犹太建筑专家在该书中整理汇编了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建筑调查中记录的七十一座犹太教会堂的照片和线稿。

斯特拉本系列中的作品都以皮耶霍特卡伉俪著书中所收录的结构命名,每一件都与教会堂棱角分明的建筑、巧夺天工的木工息息相关,并以几个不同版本的形式出现,每一版本在媒材上和形式上都截然不同。在2016年的《艺术论坛》(Artforum) 中,斯特拉描述了本系列的基本概念:现代主义的建构主义路线可以从莫斯科经由华沙追溯到柏林,纳粹的路线却毁掉了这些神圣的建筑,以相反的方式映射了这条路线。

在厉为阁是次展览的展出作品中,《欧肯尼基 II》(Olkienniki II,1972年作) 和《罗兹季尔》(Rozdol I,1973年作) 两件大型彩绘作品是斯特拉在涉足浮雕时运用多种媒材的范例之作——包括瓦楞纸板、毛毡、木材和涂色画布。「波兰村庄」系列的创作紧随于1970年3月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幕的艺术家首次回顾展,当时斯特拉年仅34岁;迄今为止他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历史上接受全面回顾展的最年轻艺术家。在越南战争的动荡期间,斯特拉对围绕他的展览展开的形式辩论有着矛盾复杂的情绪,而「波兰村庄」的作品则构成了他的尖锐回应。同样,本系列也开启了艺术家形式实验的「极多主义」时期,标志着斯特拉70年代和80年代的创作特征。

关于艺术家:

弗兰克·斯特拉 (生于1936年) 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近郊的马尔登市,中学时期就读位于安多福的菲利普斯学院并开始学习绘画。他的老师巴特利特·海耶斯二世 (Bartlett H. Hayes, Jr.) 是一位画家,时任艾迪生美国艺术画廊的总监,致力于宣扬包豪斯色彩理论家约瑟夫·阿尔伯斯 (Josef Albers) 和原始抽象表现主义者汉斯·霍夫曼 (Hans Hofmann) 的思想,斯特拉也因而习得将绘画作为系统性项目的理念。高中毕业后,斯特拉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在就读历史专业的同时,继续深造绘画,师从于威廉·塞茨 (William Seitz) 和斯蒂芬·格林 (Stephen Greene)。1958年,他大学毕业后搬到了纽约,对抽象表现主义的重要性产生了新的理解。斯特拉后来曾这样阐述他对杰克逊·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和威廉·德·库宁 (Williem de Kooning) 的看法:「我感受到对某种模糊的维度的怀疑、犹豫,这正是他们作品的动人之处,然而这对我来说却太过脆弱。」与之相比,他更喜欢贾斯培·琼斯 (Jasper Johns) 的「旗帜」和「目标」系列中所体现出的克制和逻辑顺序。

1959年,年仅23岁的斯特拉以四幅「黑色绘画」入选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 重要展览「十六位美国人」,是群展中最年轻的艺术家。这一系列最终由二十余幅大型画作构成,被艺术史学家凯特·内辛 (Kate Nesin) 誉为「拟象而不失触感」。第二年,他在纽约的里奥·卡斯泰利 (Leo Castelli) 画廊举办了他的首次个展。他开始系统性的创作系列作品,将平面色域排列成几何图案和非幻觉技法式的表面。他的三个条纹或塑形的绘画系列 ——「黑色」、「铝」和「铜」系列——被认为是从抽象表现主义到极简主义的过渡时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作为卡尔·安德烈 (Carl Andre) 和唐纳德·贾德 (Donald Judd) 的挚友,斯特拉对极简主义雕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于1964年了提出了著名的极简主义声明「所见即所见」。

斯特拉的作品随后在多个定义战后艺术的群展中展出,其中包括「几何抽象」(1962年,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塑形画布」(1964 - 65年) 和「系统绘画」(1966年,均于纽约所罗门 R. 古根汉博物馆) 和「Documenta 4」(1968年)。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 对斯特拉展开了为期11年的调查,并于1970年为其举办了全面的回顾展,而斯特拉也因此成为有史以来获此殊荣最年轻的艺术家;该机构在1987年又为其举办了后17年的第二次调查展。在此期间,斯特拉的画作开始从墙上投射而出,起初以拼贴画的形式,后转为浮雕,最终发展到复杂的空间结构。他摒弃了早期作品中的克制特征,进而采用更为大胆、华丽的表现形式。他将自身作品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转变称为从「极简主义」到「极多主义」的进步。斯特拉是许多探讨绘画和抽象论文的作者,并于1983年作为哈佛大学查尔斯·艾略特·诺顿 (Charles Eliot Norton) 诗歌教授发表了系列讲座,随后于1986年著成《工作空间》一书。2015年,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为庆祝斯特拉长达六十年的职业生涯,为其举办了囊括绘画、浮雕、雕塑、综合绘画雕塑和纸上作品的重要回顾展。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