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策展人: 赖婉儿Sally Lai
艺术家: 乌托邦小组(邓大非+何海)
“跋涉”既是一个日常生活的行为,又经常被用作某些概念的象征或隐喻,比如:追求、寻找、奋斗。它也总是会让我们联想到一些终极问题,比如:从那里来,到哪里去。对于乌托邦小组而言,“跋涉”这一举动的美妙在于日常性和理想性的奇特混合。
无论是个人作品还是小组合作作品,“跋涉”在乌托邦小组得两位艺术家近年的创作中逐渐成为一个核心概念。在许多作品中,他们都以“跋涉”的行为作为主要的形式语言。在频繁的驻地创作中,乌托邦小组的艺术实验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不同地点展开,地缘的独特性成为他们重要的灵感来源。在一次又一次的跋涉之中,一个艰难前行的形象隐约呼应着乌托邦小组在污浊乱世中对高悬于天际的理想社会的无尽想象。
这个展览缘起于2011年9月乌托邦小组应英国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的邀请赴曼城进行驻地艺术创作,同时参加第二届曼彻斯特亚洲艺术三年展。他们在为期一个月的驻地期间,创作了包括行为艺术、录像、摄影和装置的综合作品《圈地》。在这件作品中,两位艺术家以奇特的着装和姿态推动一个巨大的羊毛球走过曼城的大街小巷,串连起曼城最重要的地点,并且在曼城圈出了一块封闭的土地。他们行走的路线被绘制在华人艺术中心的墙壁上,成为一只羊的造型。这件作品在曼城勾连起对于工业革命的记忆。
《圈地》这件作品使“跋涉”的概念在乌托邦小组的观念中凸现出来。乌托邦小组回国后继续围绕这一主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同时在以往创作中整理出了一条关于“跋涉”的线索,共同构成了本次展览。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王 从卉
2014年,香港,秋。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于是问了香...
2014.10.10
朱 伟
郭德纲每次演出最后总要唱一段《大实话》,其中一句:没有君子不...
2014.08.19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周婉京
此文出自研究者、艺评人周婉京的《2018北京独立艺术空间调查...
2019.05.14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