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宋冬:无用之用

日期:
2017年12月6日 - 2018年2月18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7年12月6日 15:00
空间:
佩斯首尔
艺术家:
宋冬

展览简介

12月6日,正逢艺术家宋冬51岁生日,他的最新个展“宋冬:无用之用”将在佩斯首尔开幕,展出艺术家过去25年中具有代表性的数件作品,以及首次亮相的2017年新作。展览将于6日晚间5时举办贵宾预览及开幕酒会,并于7日晚间7时在善宰艺术中心(ArtSonje)举办讲座,与韩国听众分享艺术家的“无界”理念。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宋冬开放性的创作过程及贯穿其中的东方式哲思使其作品呈现出了举重若轻的独特个人风格,并为其赢得了国际艺术界的广泛关注与赞誉。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宋冬以大量事件性艺术活动积极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彼时高度压抑的文化环境迫使大量中国艺术家以“半地下”的方式保持创作,然而自身强烈的表达欲望在极其有限的条件限制下反而催生出了灵活、多样且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野生”生态。

此次展出的作品《炒水》(1992年)作为其首件录像作品,已呈现出艺术家早期创作中的自发性、随机性及日常性等显著特征。这件作品创作于艺术家本人于家中举办的简单婚礼现场,并使用原本记录婚礼的摄像机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在录像中,宋冬有条不紊地在一口热锅中倒入油并将其烧热,随后倒入清水并不断翻炒,直至水全部蒸发殆尽,以颇为激烈的辛劳过程换来一个徒劳无功的结果。

3年后的《一壶开水》(1995年)则以12张连续的黑白摄影记录下一段同样一无所获的行为过程:艺术家拎着一壶开水在北京胡同中穿行,沿途将开水不断浇向地面,画出一条稍瞬即逝的水线。这条带有个体温度而难以被忽视的“线”以其存在上的短暂性揭示出“划地为界”行为的徒劳,似乎正是宋冬此后“无界”思想的某种视觉开端。

出于对“有与无”、“得与失”等相对概念的辩证反思,宋冬几乎是直觉式地选择了既可有形亦可无形的“水”作为其早期创作中最常使用的对象,它的极易获取性与日常化的诗意也与艺术家一贯“信手拈来”的轻盈气质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这种有意为之的“轻”在最初或许来源于那一代艺术家对于学院派教育中宏大叙事的反叛情绪,但伴随这种轻盈而来的自由表达的乐趣才令这种特质最终在宋冬二十余年的创作中得以保留。

某种层面上而言,宋冬的艺术创作早已彻底内化于日常生活之中,而艺术家的个人生活也成为了艺术最首要的处理对象——并非修辞层面上地,宋冬的艺术与生活是在现实而具体的层面上重叠了。

宋冬作品中对于日常生活的“机锋”化处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鲜见,人们将微妙甚至难以言说的思想隐藏在简单的故事或语句之中,各人均可以给出各自的参悟。在录像作品《砸碎镜子》(1999年)中,宋冬挥动锤子砸向被镜面反射出来的城市街景,影像在镜子破碎的刹那间变形、消失,其媒介自身的虚拟性与脆弱性随之被揭示。在这里,分别受托于镜子、摄影机镜头及播放屏幕的三重时空被巧妙融合进同一虚实转换之间,一切成为“看得见、摸不着的影像”。若继续探究“砸”这一破坏性行为背后的深长意味,则使得对这一简单作品的解读增加了更为开放的多重方向。

而在他戏仿中国古代书画而创作的《吃盆景》(2000年)中,自幼熟习书法的宋冬故意以拙劣的笔迹书写食谱于卷轴之上,搭配以盆景形式摆盘的大鱼大肉,使作品既有着最浅显直白的理解角度——近乎刻板印象的中国饮食文化与书画传统;同时也因其对中国社会、历史背景的多方指涉极大增加了理解难度——中国盆景中借物咏怀的道德性、打油诗对故作风雅者的嘲弄、模仿街头小店手写菜单的市井趣味……不熟悉特定语境的观众很容易迷失在东方神秘的诗词书法与盆景艺术共同组成的障眼法之中。

这种宋冬特有的微妙趣味还体现在艺术家对于作品的命名方式中。艺术家今年年初将自己五十岁之际的大型回顾展以“不知天命”命名,打趣了孔子的“五十知天命”,将其作为自己半百人生的率性结语,其中的幽默与淡然可见一斑。而此次展出的三件2017年新作“无用之用”与同系列作品“无为之为”同样源自两千多年前的的道家思想,以文字游戏式的题目反映出艺术家对“有亦无,是亦非”这一人生哲思的进一步探讨。

此次展出的新作系列均改造自大拆大建的城市化进程中被废弃的窗,它们在被拆迁、废弃之时便已失去了其原本的使用价值。艺术家将这些日常之物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功能相剥离,在美学层面完成了对其价值的重新确认。宋冬本人以一个自造词“抽象现实主义”来描述这组以现实为媒介的抽象装置——“抽象”在这里被艺术家视为动词,再次透露出行动过程之于结果在宋冬艺术世界中的优先级。装置中仍保留具象形态的窗与镜令每位观者均可顺利带入自身经验与记忆予以解读。但与此同时,二者在东西方文化系统中同时具有着丰富的引申义:连通空间内外“窗”代表着某种更为开放的双向观看,与之对应的,面向自身内部的“镜”则象征着某种更为封闭的单向观看,这令作品显然又成为一道拥有多层次解读角度的“宋冬式”提问。好在任何层面上的“误读”在艺术家那里都将极其包容地受到热烈欢迎。

宋冬(b.1966, 中国)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重要的艺术家。他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从事行为、录像、装置、摄影、观念绘画和戏剧等多媒介的当代艺术创作,并参与策划当代艺术的展览和活动。宋冬大多数作品都关注艺术的过程而非最终成品,因此也创造了其独特的媒介和装置方式。宋冬在世界各地举办过个展,也是各种群展的焦点。他的作品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及泰特利物浦美术馆、比利时尤伦斯艺术基金会、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等重要美术馆及艺术机构收藏。

展览将持续展出至2018年2月14日。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