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柏林五人展

日期:
2018年3月23日 - 2018年4月29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8年3月23日
空间:
博而励画廊(酒仙桥路2号院798艺术区D06)

展览简介

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东西德统一后,柏林市内大片的具有历史重要性、象征性的建筑住宅和“别致的废墟”所填充,如此前所未有的景观吸引了大批艺术家涌入柏林,开设他们的工作室。在因冷战而被的孤立的时代结束后的一段时期,柏林成为了人们重新认识那段过往遗留残迹的无主珍宝,这些现成品—在日益受到推崇的穷酸而性感的“垃圾文化”中被重新拣拾出来—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在这座德国新首都实施艺术实践的视觉材料大本营。对于这座渐渐在伤口的愈合中复苏的城市而言,它的艺术世界成为了原东、西德以及更广泛的地域艺术理念融汇的大熔炉。在此之中,包含了已清晰成型的东德德累斯顿和莱比锡的具象画传统,西德著名杜塞尔多夫学院派的艺术理论,以及卡尔斯鲁厄、汉堡和柏林本身的主流艺术形式。艺术家把自身对于这座城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现实的解读反映于实践之中。正是不同的艺术风格概念所展现出来的多元性,赋予了柏林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之都的身份。

托马斯•基塞韦特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是五位艺术家中在雕塑方面造诣最高的雕塑家。他的三维抽象作品由铸型工业材料构成。其中,那些颇具“破烂儿”感的金属板,呈现出一种“模型”化的视觉质感,或处于“未完成”阶段的特质。基塞韦特在工作过程中不对最终成品预先构设任何形式,艺术家富有玩味地弯曲和折叠金属板,而后将这些独立的作品固定在一起,涂以鲜亮的颜色,使最终的成品在弧度和尖锐的转折中显现出有机的连贯性。基塞韦特的作品不局限于创造形式,同时也试图使作品在不同视角下触发观者不同的感知体验。

透过这些大胆的用色,基塞韦特的雕塑涉及构成主义和立体主义元素,令人联想到现代主义建筑,也让人意识到这些单一材料的稳固性。这些拟人化的作品传达出,尽管抽象的感召力和先前对纯粹性的要求已不复存,但抽象本身却走向永恒。

托马斯•塞比茨的实践显现出相似的脉络。他意识到在画布上创造新艺术形式之不可能性,通过从那些暗示性的、无可名状的视觉记忆和熟悉的图像中提取灵感,艺术家以怪诞的手法把材料拼贴融合,并对那些反复出现的形象严丝合缝的构图进行拆解,从而尽可能接近于一种异乎寻常的观念视角。作为著名的德累斯顿造型艺术学院—这里曾培养出像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这样的艺术家—的代表艺术家之一,塞比茨在艺术生涯中不断地挑战着具象与抽象艺术之间的界限。他的工作方法将现成的图像、杂志图样和建筑形式这些所谓的“二手材料”并置—创作了一种具有触感的,或被他认为能够触发潜意识经验的独特存在。塞比茨的绘画和雕塑作品,有如从艺术家视觉库提取的象形符号,它们转化成为“具象”事物的替代物,在构造上扩大成为多层的、多视角的视觉呈现。

在柏林九十年代处于“文化过渡期”的历史背景中,毕业于卡尔斯鲁厄造型艺术学院的安塞姆•雷尔,通过提取柏林街头随处可见的“现代主义”设计和衰颓建筑中明显的纪念性物件,在他的集合作品和雕塑中发展出了无与伦比的精湛性。雷尔从上世纪各种艺术风格中获得灵感,将非定形艺术、硬边艺术、欧普艺术和极简艺术中截然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动态感重新融入作品,使它们以一种令人不安的形式相互共存。他的作品形式从人造的色彩和粗陋、具有“破烂”感的材料之美学出发,如锡箔、聚酯薄膜、汽车部件、废弃的计算机元件、报废的金属丝、霓虹灯等制造出光泽或反射表面的材料,抑或是包裹了闪烁的、俗艳色彩的有机玻璃材料。这些多样化的质感,公然反抗着传统美术对于表面、构图、甚至是绘画和雕塑之间边界的标准形式。由此,艺术家试图构建出一种看似廉价的流行艳俗美学,进而影射出社会和政治的环境。

在战后抽象主义氛围的浸染中,雷尔将他的“当代艺术”玩笑指向了形式主义的构设。艺术家不但批判性地反思了普遍的品味趣味,还戏谑地玩味着乌托邦以及现代主义抽象,制造出一种有如游乐场般的美学样式。

卡佳•施特龙茨的纸浆绘画, 装置和雕塑实践根植于构成主义和前卫艺术,艺术家通过可循环材料的使用中,将对回溯着自身的生活经历转换到作品的时空建构中。为了对构成主义所展现的结构展开进一步探索—同时反映在观念的总体性和物件的现实感上,艺术家就制作出的坠落与折叠的形式感的雕塑和纸上作品进行对空间进行延展与收缩, 从而与过去建立一种平衡关系。

卡佳•施特龙茨的纸浆绘画(Pulp Painting),借用中国传统的造纸技术, 将马尼拉麻和桑木屑混合的纸浆与由回收的底布和衣服染制而成(二手的,每一件都拥有自身的历史)的颜色融合把空间、时间和历史感浓缩于一体。从而, 作品在运动的展开中捕捉到了那一独一无二的瞬间。

在五位艺术家中, 乔纳森•米斯的富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包含了最突出的视觉指涉和暗示。他的绘画、雕塑、装置和表演作品一贯以争议性的、意义含糊的政治批判著名。米斯的艺术实践植根于德国的达达和激浪派艺术传统,同时深受约瑟夫•博伊斯等艺术家的影响。他自身所显现的煽动者姿态,以及对“艺术独裁”的宣称,常常触动着反叛与亵渎、宣泄与驱邪、个人崇拜与政治批判之间的界限。

米斯的绘画、素描和装置作品,受惠于八十年代德国后表现主义,呈现出风格化的艳俗效果。他那看似不修边幅的技法伪装出了肆无忌惮的天真表象。他在画布上涂抹丙烯、蜡笔、石墨、墨汁和水彩颜料,全然摒弃了常规的绘画概念。他的图像通常结合了现成品和政治人物(或他本人)原始照片的拼贴,以涂鸦的形式用无法翻译的德语和英语写下政治(或他自己的)宣言。

本次群展“柏林五人展”,来自于五位艺术家的作品,将成为折射出孕育了他们的艺术实践之语境的棱镜。其中有关艺术及更广泛议题的意识形态观念,将反映出他们对于战后抽象和具象艺术边界的探索。五位艺术家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其21世纪艺术成就。此外,“柏林五人展”也意在为同柏林具有历史,文化,政治等颇多相似性的北京艺术界带来新鲜的灵感。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