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当下越来越多人选择在闲暇时间游走在美术馆或画廊里,每幅画静静挂在墙上,随时准备迎接观者的目光。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却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看待绘画和理解绘画的方式,绘画以电子图像形式的出现彻底地颠覆了艺术的传播和观览方式,看画自此有了“实物”与“图片”之分。
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具备唯一性,但当它们以电子图像传播时,仿佛又变得无限多;接着NFT横空出世,在图像的技术介质上加了"标记化",使得数字图像重新归于独一无二。究竟我们想独自拥有一幅画,还是更愿意与人共享,或是仅仅只享受片刻与其独处的时间?而那一批又一批走近画作的人们,又是如何解读作品的呢?
就如约翰·伯格所说,我们看画不仅是为了寻找艺术的秘密,也是关于人生的秘密。尤其对于当代艺术,艺术家们用长期实践来探寻创作的实现形式,他们似乎是向观者贡献了丰硕的结果,但实则更像是一直为我们抛出问题的真正先锋。有趣的是,现在人还会常拿出手机拍下自己喜欢的作品,将其定格为一张私人的影像占有。这场技术互动可称得上现代人看画的优越方式,在瞬间与永恒的这一刻,定格这张画与个人的关系,古人如何能及?而这个藏在作品里的人生秘密被你找到之时,也永远不曾影响它同时成为下一位观者的秘密。
看画的距离并非特指人与作品的物理距离,而更是一种抵达认知与覆合感官的情感距离。就如数字化时代的演进高举着方便全人类的旗帜,却也渐渐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真实互动,当我们叩问当下看画的方式,并阐述个人与画的关系时,终于还是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 —— “我”要与”画”保持怎样的距离呢?
得自然之形,绘胸中之景,观众看的是画家心中的山水,是一种意向上的山水。
如何“赏玩”?“远观其势,近辨其质”。纵观整体经营造势,于细微处赏鉴笔墨之间的运筹帷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画中世界的意趣可供观者置身其中攀游品味。如何“品味”?在“人不移而画动”的动作间把玩手中景致,以达到移步换景的目的。随着不同片段的人物变动,慢慢体悟画中人的生活。间或一时兴起,和好友一同参与手卷的另一种创作——卷上题跋,接龙一样的让手卷的内涵越来越厚重,叠加着往来文人的痕迹。
而当今公共艺术机构中展出的长卷,则多置于展柜中,或只有片段呈现,让人对截取画面的内容不可一应视之;或全部展开,直接让人一次性看完画面内容和题跋。此时的看画的方式与创作者的意图及应有的画的互联方式发生了改变。观众面对这样的布置可能也只会聚焦于画中的笔墨是否精妙,题跋人物均为何人,却忽略了当时文人看画犹如在画卷中游览的动态体验感。简而言之,有种受展陈方式影响的隔阂横亘在人与画之间,而这种距离感自古至今随着体验的不同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全球疫情的袭来与演变,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与人的社交距离也有直接的显现。与此同时,万一空间也希望探讨古今中外人与绘画的关系、东方与西方、古代与当代的展览,管窥千年来的这种距离背后展示的内容交流、变迁与融合。
此次万一空间将荣幸呈现艺术家吴杉的个人项目,并结合二玄社与辽博复制精品、以及古今中西的家具设计,为观众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经历。对艺术的观看和思考千人千面,我们不做比较,不言工拙,只借此展体验看画过程中的微妙差异,还原不同语境下对艺术的阐释,与在此之中显现的特殊而安静的精神体验。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金闪
用棍子撬开门,泥地上有两个塑料垃圾桶,一个蓝色的,一个红色的...
201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