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逸空间青年艺术家推荐计划——part1

日期:
2014年9月23日 - 2014年10月12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4年9月23日 18:00
空间:
北京逸空间
策展人:
顾耀峰

展览简介

9月23日,由北京逸空间主办、实力策展人顾耀峰、刘彭生策划的 “逸空间青年艺术家推荐计划”开幕。本次展览首次亮相的青年艺术家为:王永学。

1981年出生的王永学,曾分别于2006年、201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和水性材料工作室,并获得艺术学士、硕士学位。

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艺术语言的成熟,是比艺术内容更为重要而核心的修炼。王永学的艺术语言目前已然自成格局。他曾自述道:“我在早期作品中,多为发泄情绪、直抒胸臆,追求视觉上的荒诞与矛盾,将形象夸张、扭结在画面中。然而随着创作的逐渐成熟,我渐渐从这种创作思维中跳脱出来,以更为客观和理性的态度来审视创作意图,在创作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内在观念、实验性。”结合他的作品,观众并不难发现,他的作品,确实越来越呈内在、诗化的倾向,因而,也越来越耐读,越来越值得品味。

北京逸空间成立于2013年,位于北京最繁华的国贸CBD中心区,但又与车水马龙的商铺和交通要道保持距离,闹中取静。它一方面推广风格迥异、且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艺术家;另一方面,它也探寻与国内外优秀的年轻艺术家的合作之路。在这个主张标新立异的社会中,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永远是艺术最具生命力和潜能的群体,可以说,艺术的所有奇迹,都诞生于青年艺术家这个群体,或者是在艺术家的青年时代埋下种子。“逸空间青年艺术家推荐计划”便是在与策展人顾耀峰、尹琪阐述青年展览的理念后,大家一拍即合的共同合作产物。

----------

逸空间青年艺术家推荐计划简述:

逸空间青年艺术家推荐计划,是由实力策展人顾耀峰、刘彭生、尹琪与北京逸空间共同发起的关注青年艺术家的艺术项目。

青年艺术家永远是艺术最具生命力和潜能的群体,可以说,艺术的所有奇迹,都诞生于青年艺术家这个群体,或者是在艺术家的青年时代埋下种子。就艺术市场而言,性价比最高的艺术品,也是集中在这一群体中,尤其当下投心于艺术消费的人群越来越多、艺术品逐渐成为更多个人、家庭的必备消费品之际,向公众、向藏家呈现青年艺术家的才能,同时也给青年艺术家以更多展示作品的机会,是多方都乐于看到的一件好事。

“逸空间青年艺术家推荐计划”将在北京逸空间持续进行,以每次呈现一个青年艺术家小型个展、不定期呈现青年艺术家群展的方式,自2014年9月下旬开始,首期计划持续至2015年春节(即农历马年年底),将推出数个有实力的年青艺术家。

作为该计划的主办方,逸空间也坚持学术至上、作品至上的原则,与该计划的提出人顾耀峰、刘彭生、尹琪亲密合作。他们都坚信:好的事情,不在于起初规模的大小,更在于质量的优秀,以及耐心的持久。

----------

逸空间青年艺术家推荐计划——王永学

前言

/顾耀峰

王永学是艺术语言自成一格的艺术家。

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虽然出生于1981年的王永学早已过而立之年,艺术语言的成熟,是比艺术内容更为重要而核心的修炼。通俗的一个比喻是:懂得做菜方法、领会菜系精髓的人,原料在他手上,才不至于被浪费。

艺术语言的成熟、自成一格,在广义的层面上,一定需要艺术家一辈子的修炼,从为人、修艺、处世、办事……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它是无休止的探究。而在年轻时代,艺术语言的成熟,首先进行的是对青年时期的张扬和戾气的把握、节制,在过了这一道坎之后,我们可以认为艺术家第一阶段的艺术语言已臻成熟。

无疑,王永学的作品,已经过了这道坎。

在王永学的自述中他如此写道:“我在早期作品中,多为发泄情绪、直抒胸臆,追求视觉上的荒诞与矛盾,将形象夸张、扭结在画面中。然而随着创作的逐渐成熟,我渐渐的从这种创作思维中跳脱出来,以更为客观和理性的态度来审视创作意图,在创作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内在观念、实验性。”结合他的作品,观众并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已越来越呈内在、诗化,因而,也越来越耐读,越来越值得品味。

所以,逸空间青年艺术家推荐计划首先推出的,便是王永学。这位本科毕业于获鲁迅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硕士毕业于同校水性材料工作室的艺术家,此次展出的作品跨度在2012年至2014年,从这几年的创作可以看出,对他未来在艺术上的走向,是值得期待的。

当然,我们都知道,值得期待的并非只是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他对艺术的理解、并付诸实施的行动力。而后者,恰恰是年轻艺术家走向真正优秀的必经之路。

----------

简 历

王永学

1981年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2002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版画专业,2006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2010考入鲁迅美术学院水性材料工作室。2012年毕业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个展

2012年 《结局或开始》王永学绘画作品展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沈阳

2011年 王永学水性媒介纸上作品展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沈阳

参展

2013年 《濳之一》《理想会飞现实会跑》2013“SURGE Art艺起”上海,成都艺术节 上海,成都

2013年 《野猪肖像系列》入选 2013“SURGE Art艺起”北京艺术节 北京

2012年 《弄景系列之变色龙》入选 “回归”一种视觉的方式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沈阳 2012年 《荆棘之二》 入选 今日美术馆举办的“2012之舟” 今日美术馆 北京

富隆杯当代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1年 《暖》 入选 第二届中国当代学院水彩艺术展 中国美术学院 杭州

2011年 《人体五联幅习作》 入选 辽宁省绘画作品展 辽宁美术馆 沈阳

2009年 《夏天NO4》 入选 中国第九届铜版,石版,丝网版画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2007年 《夏天NO3》 入选 第十七届版画年展 上海美术馆 上海

2007年 《夏天NO2》 入选 台湾版画双年展 台湾美术馆 台湾

2006年 《夏天NO1》 入选 第二届中韩版画交流展 弘毅大学美术馆 韩国

2006年 《夏天NO1》 入选 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版画教学与创作年会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

获奖

2012年 《荆棘之二》 获得 “2012之舟”富隆杯当代艺术院校年度提名展 银奖

2012年 《无轨之车》 获得 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年度优秀毕业作品 优秀奖

2006年 《夏天NO1》 获得 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版画教学与创作年会 优秀奖

2006年 《夏天系列》 获得 鲁迅美术学院年度优秀毕业作品 优秀奖

----------

自述

纸张于我来说天然就是亲近之物,铅笔也成为了我主要的绘画工具。无数的笔触在纸上划出印痕,反复叠加的印痕形成印记,周而复始,像是种修行,我用这最为笨拙的方式去创造朴素的灰色空间。

当信息时代大同的教育经验、个人经历让我们被迫趋同而缺少创造力;当信息过剩、实时共享使我们难以始终保持个性;当架上绘画的局限性日益明显,甚至“架上绘画”这一名词也鲜少被提及,我们多选择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多元语言或跨界表现形式,来打破视觉上的审美疲劳。我在早期作品中,多为发泄情绪、直抒胸臆,追求视觉上的荒诞与矛盾,将形象夸张、扭结在画面中。

然而随着创作的逐渐成熟,我渐渐的从这种创作思维中跳脱出来,以更为客观和理性的态度来审视创作意图,在创作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内在观念、实验性。反而更愿意安身于这局限——我想寻找介于其中的可能性。如这繁杂又单一的世界;相似又不同的无数个体,那介于看似矛盾违和之间的是什么?定是有无实体的真实存在。就像树木葱茏,繁花迷眼,浅草隐迹。因此必须抛弃不必要的浮夸,回归朴素。

关于空间,在我最初尝试用无以计数的笔触来经营画面时就已发现了它在空间表现上的不同,铅笔形成的肌理在平面的空间网中引入了一层断裂,这种断裂破坏了经验世界中对于空间理解的一般性意义,这样就有了一种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从而使超验性成为一个以经验世界为表现的反主题。

关于物象,我选择更为常见的,简单的事物作为我的创作主体。“宿”系列的创作由来是个偶然——暴雨过后的清晨,破碎的喜鹊窝散了一地,我将它们拾到一处重新编织,就这样一个破碎的“巢”竟成了我“宿”系列作品的缘起。在“宿”系列中我尝试将物象在灰色空间的裹挟中形成若隐若现的烘托,而在随后的“衍生”中则是我对形体在灰色的空间中的彻底释放和破坏,就如破碎的“鸟巢”。再如,我的“相” 系列作品,选取最为普通的树干,取其形象舍弃对树干细节的刻画,让形象渐渐消融到空间之中。肌理在画面中形成“断层”,使能指(画面形象)与所指(实际形象)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指代替换,画面中的肌理在表现形象的同时也在否定形象。“具象”高度概括后的“抽象”使“形”和“相”有了一种不同的视觉体验。主体本身是“具象”的表现,但在画面中却给人一种“抽象”的概念(我们的周遭事物充满了高度真实的抽象),五个树干,五幅画面,看似趋同却又不同。另,《相形之惑》是之前的“荆棘”系列的一个延续——相对的人物形成镜像的四联幅作品,中间两幅是相对抽象的荆棘巢和树干。几个事物之间似乎形成一种关联,却又相对独立。

几个系列作品的阐释后能够在我的画面中看到一种非连续性,物象处于一种被悬置的状态(一般的形象,动作,位置的意义暂时被悬置),从而取代了物象间的间距,肌理对于物象的破坏和重组使我放弃了对于事件性内容的表达。这样物象对于我而言就没有了特定的指向性,物象之间,物象与空间之间的间距在肌理的破坏与重新建构下形成了微妙的互换。

我对艺术创作的体会是向内的,并自我陶醉这极为枯燥的反复。艺术家由于个人追求和审美取向的不同,使得作品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只要是真诚可感的作品,无论是由眼达心的还是由心达眼的作品,都是值得被欣赏的。

王永学

2014年9月

展览相册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