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在路上•2013——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

日期:
2014年1月18日 - 2014年2月16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4年1月18日
空间:
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市红荔路6026号)

展览简介

在路上•2013——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

展览时间:2014年1月18日——2014年2月16日

展览地点:关山月美术馆一楼A厅/B厅/C厅/中厅

主办单位: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

支持单位: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

参展艺术家

韦嘉/ 韦加/ 尹朝阳/ 王俊/ 王颉/ 王晓勃/ 孔令楠/ 卢征远/ 邓猗夫/ 申亮/ 他们(赖圣予和杨晓钢)/ 刘夏/ 闫冰/ 李青/ 李继开/ 李曦/ 李艺嘉/ 冷广敏/ 张宇飞/ 张帆/ 吴笛/ 罗丹/ 陈彧君/ 林欣/ 钟秦阳子/ 侯勇/ 赵晓佳/ 耿旖旎/ 高雷/ 黄一山/ 舒静/ 薛扬

提名学术委员

朱小钧/ 刘礼宾/ 吴洪亮 / 张新英/ 陈向兵/胡 斌/ 郑 妍/ 盛 葳/ 康学儒 / 鲁明军

评审学术委员

孙振华/ 李 一/ 陈湘波/ 杨小彦 / 尚 辉 / 俞 可/ 殷双喜/ 鲁 虹

中国新艺术运动迄今已逾30年。在这30余年的历程中,艺术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几经转换,艺术观念及形态也随之发生转变。以史学的视角来观察,这30年恰恰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自律与艺术之外诸种因素之合力不断博弈这样一个过程,特别的时代催生了不寻常的中国当代艺术。有人说,当代艺术创造神话的时代已经过去,言外之意,艺术应该回复其本真的秩序。然而30年拥挤的思潮、喧嚣的观念裹挟着形形色色的艺术事件,恰如基歇尔的“镜屋”,唯有对准自己的直面一击才能打破幻象,重回真实的世界。“70后”、“80后”正是在这“镜屋”中长大的一代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创作是中国当代艺术由“大时代”向“小时代”回归的转折点。就艺术现场来看,这一代艺术家已经占据了艺术界的主体,但他们的创作观念和形态都更为多元,目前尚无全面深入的梳理。这无论是对于艺术家和艺术创作,还是对艺术展览和艺术批评,均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鉴于此,我们决定策划组织题为“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并邀请与之有着同样时代语境的青年批评家共同参与,以史学研究和艺术批评带动展览策划,同时集中呈现同年龄段批评家的学术关注点与成果,举办“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

“70后”、“80后”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诗歌界,继而在整个文学界引起了比较广泛的争论。他们对于“70后”、“80后”写作群体的先锋作用及其转瞬即逝的文化动因以及“70、80代际逻辑”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消解诸问题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同时期的美术界虽然没有出现类似的“70后”、“80后”群体现象,但“70后”、“80后”创作群体在生存状态、知识结构、学术背景以及创作状态各方面与前辈的转折性差异却是不言而喻的,一种体现着他们生活态度、审美理念和学术指向的新艺术生态亦悄然形成。当然新艺术生态之新亦不能否认其对传统,尤其是‘85以来所形成的学术语境及其规则的延续与顺承。那么,新艺术生态呈现着怎样的一种观念、形态与生态?新艺术之新体现在哪里?其在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转折性意义体现在哪里?和此前的艺术发展阶段的代际逻辑又体现在哪里?是我们这一系列学术活动意欲关注和讨论的话题。需要说明的是,艺术的呈现固然关乎一个时代,同一时段内的艺术家在文化关注和作品呈现上也必然存在某些同一性,但艺术创作尤其是当代语境下的艺术创作毕竟更多地关乎个体的内心和禀赋,因此我们很难也不能用一种概念先行的整体主义的思维去对一代人做出统一的价值判断,而必须通过史学的链条将有结点意义的个体串起来,以此来实现一种既感性又客观的呈现。

「在路上•2013」系列活动的缘由

关山月美术馆虽然是一个以美术名家名字命名的美术馆,但不等同于一般的名家纪念馆,而是定位于一个综合性的国家现代美术博物馆,并在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和当代设计艺术研究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2011年被文化部评为首批全国重点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建馆以来,一直重视对当代艺术现象的关注和整理,尤其是作为一个全国重点美术馆,更应该切实将研究和展示的工作深入到当代艺术领域中来,以实践自身的社会文化责任,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良性发展。鉴于此,我们自本年度提出这样的一个常设性的学术课题,并努力使之成为继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和当代设计艺术研究之后,又一个重点的学术方向。

本系列活动在策划理念上是以对传统画种专业领域的当代史学梳理作为分项依据:当代油画史学意义的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当代版画史学意义的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当代中国画史学意义的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综合媒介史学意义的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每年组织一个分项,四年一个循环,主要强调的是艺术家所采用的艺术手段作为艺术美学元素所具有的审美性格以及学理上对所采用的艺术手段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其媒介方式是否对其本体有推动意义,在展呈方式上则不做更多的限定。

我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70后”、“80后”,这是一个相对宽泛和动态的概念。之所以这样地定位,一方面是因为此前的创作群体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相对明确的史学定位,学界对其的研究和梳理也相当深入全面。一方面是因为“70后”创作群体目前正处于创作的盛期,“80后”的艺术语言和风格也正在形成,所以我们将这两部分群体放在一起来同时进行考察。以期为这一阶段的史学研究提供更多感性的文献和可资探讨的话题,也通过相应的收藏工作为当代艺术史的研究保留一份可再现的持续的文本。同时代的艺术批评则是深化创作和展览的重要组成。因此,我们策划这样一个常设性的系列学术活动,通过持续的史学梳理、艺术批评和感性展览呈现多角度地完成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写作,同时也让青年批评家自主地践行自身的学术责任。

当代科技的发展让历史的书写有了更多感性的形式,展览不乏是一种集中的集体性的书写方式。而意欲对中国当代艺术这样一个既动态又庞杂的对象,保持一种客观全面的审视,个体的能量是有限的。基于这样的看法,我们决定在操作方式上采取提名和评审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希望这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可以是青年批评家群体智慧的显现,能够客观地传达这一群体思想的声音,并能够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中真正发挥记录历史+创造历史的作用。同时,为了回避先锋艺术及批评对于传统的盲目悖离与反叛,以及‘85延续至今的策略性惯性导致的学术势力分割,我们希望通过评审的方式表达对于传统的尊重,以及保证整个学术活动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新世纪以来,综合性的双年展和艺术博览会成为代表着最前沿学术思考和艺术标准的当代艺术发展风向标,然而也正是这种综合的展览形式以光怪陆离的呈现方式,强迫观者生硬地从一种语汇过渡到另一种语汇,从一个主题切入到另一个主题。巨大的空间令人疲惫,五花八门的信息令人眼花缭乱。这样的一种快餐式的阅读方式使参观展览成为了一种任务而不是享受,被动的资讯积累和赶上时代的强制步伐使艺术失却了生活的本质意义。鉴于此,我们决定回归艺术的本质,从传统的单一语言元素的当代史学梳理来切入展览的策划,由此一方面便于针对不同艺术领域的发展脉络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史学标准,一方面也便于将研究工作置于一个相对明确的语境中深入进行。

本次系列学术活动的学术目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绪论和研讨,从社会学角度对于“70后”、“80后”创作群体和新艺术生态进行深入剖析;第二,通过提名理由和评审依据对那些有着当代艺术发展结点意义的青年艺术家给予史学的定位分析;第三,在系列活动的具体组织策划层面,如提名、评审、展呈、宣传、公共教育诸环节加入数字化内容,通过提名、评审软件的应用、展览的数字化呈现和解读,参与批评家和艺术家的文献数据库和网络平台的建立等实践整个活动策划的创新理念;第四,组织跨学科的学术力量,依托提名展这一平台进行艺术市场层面统计学的指数研究,通过持续性的研究和分析,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走向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路上•2013」系列活动的学术目标

本次系列学术活动的学术目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绪论和研讨,从社会学角度对于“70后”、“80后”创作群体和新艺术生态进行深入剖析;第二,通过提名理由和评审依据对那些有着当代艺术发展结点意义的青年艺术家给予史学的定位分析;第三,在系列活动的具体组织策划层面,如提名、评审、展呈、宣传、公共教育诸环节加入数字化内容,通过提名、评审软件的应用、展览的数字化呈现和解读,参与批评家和艺术家的文献数据库和网络平台的建立等实践整个活动策划的创新理念;第四,组织跨学科的学术力量,依托提名展这一平台进行艺术市场层面统计学的指数研究,通过持续性的研究和分析,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走向提供有益的参考。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