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手稿——李尤松

日期:
2013年12月19日 - 2014年1月2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3年12月19日 15:30
空间:
今日画廊

展览简介

童年记忆

今年到日本京都,看到杂货店里的老五屉柜和我小时候姥姥家的五屉柜一样,连把手儿都是一模一样的,一下子想起了童年的好多事情,这种经历是去西方旅行所不曾有的。原以为到朝鲜会找到六、七十年代的记忆,没想到在京都看见了,觉得很奇怪。想起姥姥家有几件老的日式家具,瞬时勾起了很多关于家乡沈阳的回忆。

辰野式

日本人当年在东北推行殖民统治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机构叫做“满铁株式会社”,招募了很多日本年轻的设计师。当时很多留学西方的日本设计师想在日本推行现代的西式建筑,受到了日本民众的抵制,觉得西式建筑不符合日本审美和生活功能的需求。这样日本占领时期的东北就成为日本海归设计师的一个重要实验场地。他们在中国东北推行的是西式的现代建筑而不是传统的日式建筑。当时很有影响的建筑设计师叫辰野金吾。他的建筑风格就是著名的“辰野式”,沈阳火车站就是“辰野式”建筑的代表,由他的学生太田毅设计。整个沈阳市和平区有非常多的日本西式的建筑,我就是看着这些建筑长大的,是这些建筑培养了我的视觉经验。由于辰野金吾是在英国留学的,所以“辰野式”和英美的建筑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日后看到上海和纽约总觉得非常亲切,只是体量比沈阳的更大。日本规划师模仿西方做的城市规划:以广场为中心,以放射的方式规划街道,这样360度可能会切成八份,所以太原街一带有不少三角形的楼,这对于童年时的我看来是很奇特的。当然这种形状的建筑在上海就更多了,纽约还有著名的熨斗大厦(Flat Iron Building)。沈阳的和平区、上海、纽约,在我看来是一种建筑传统。

沈阳火车站

寒冷的冬天人被冻成了壳,从嘴里呼出白气,火车冒出了更多的白烟。晴朗的蓝天映衬着沈阳火车站特有的砖红色,砖红色的立面上装饰着白色的线条,再加上深绿色的圆顶。我已经注意不到来往的人群,吸引我的是站台棚顶上的铸铁构件,这些构件被刷成深绿色,这一切都散发着工业时代的古典气息。

站前广场上的苏军纪念碑庄严屹立,碑身嵌有战斗场面的青铜浮雕,我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浮雕,第一次看到俄文字母,知道了苏联红军。

机床厂

妈妈工作的机床厂内铺设着铁轨,和沈阳站后货场相通,我想火车能开进的工厂一定是了不起的工厂。

晒图纸是蓝灰色的,上面有淡蓝灰色的像素颗粒,中心印有图形,图形旁边标注文字,工人们就是根据它将钢铁加工为机器零件的。现在我一看到图纸就有收藏的冲动。

妈妈上班的工厂到夏天时会自制一种保健汽水,为工人们防暑降温。这种汽水不同于街上出售的汽水的味道,气量也更加丰富,又甜又咸,朴素的工厂汽水,现在到哪里能喝得到呢?

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有一处水潭,低于地面,水潭上有两组喷泉,上面还有一组雕塑,一个男孩儿抱着鱼,女孩子戏水,水潭像是运动场中心跑道,四周的台阶像是运动场周围的看台,水潭和地面有七八米的落差,人们走下台阶才能到达水潭边缘,这让我觉得很是新奇。后来在法国凡尔赛宫看到了同样的设计。原来当年日本设计师是模仿了法国宫廷的水景设计手法。它使我在童年时期就接收到了法国宫廷园林的气息。

饼干

爸爸出国回来给我带来一包塑料纸包装的饼干,这颠覆了我已有的饼干以及包装的概念,之前我们在供销社买到的动物饼干是用报纸口袋包的,这个漂亮的塑料纸饼干上印着外文,后来知道那就是“乐之”饼干。每天我只舍得吃一片,待一片片吃完之后,我将包装纸展平压在被褥底下,在物资和信息都匮乏的年代,来自西方的物品被奉为神明。时至今日,真正的商品大潮汹涌而来时我却对各种商品产生极度厌倦,想起了老式的动物饼干。

烟标

记得有一回姑姑家收拾屋子,从床下搜出一捆表哥收藏的烟标,我如获至宝,天天把玩。“大生产”香烟上一个工人、一个农民,每天都冲着我憨笑。后来得知上海的商标设计继承了美国的传统。看来我的视觉记忆中很早就混入了Art Deco的痕迹了。

三视图

记得我在没上小学的时候画过一幅小画,上面有一栋房子、一条小路和一个旗杆,之后我开始想象它们的侧面是什么样子,于是画了一张侧面图,再想想如果从空中看是什么样子,小路和房子都画出来了,但是旗杆就不确定了,我想旗杆这时应该是个圆点,而圆点能否表现物体呢?我去问家长,家长也答不上来,被这个问题困扰了一段时间。今天看来这不就是建筑界的三视图吗?为什么童年的我将三视图作为游戏或者挑战呢?或许我天生就是一个关注结构和空间的人吧!

中华剧场

中华剧场的观众席穹顶是一个巨大的向日葵形的灯,灯是橙红色的,向日葵的叶子是黄色的。演出即将开始,传来的不是当年普通电影院那种刺耳的电铃声而是悦耳的钟声,随着钟声渐弱,室内光线变暗,强烈的聚光灯打到红色金丝绒幕布上,从幕布中央闪出一位漂亮的报幕员,幕布拉开,音乐响起,映入眼帘的是中式栏杆、太湖石和太湖石旁边开放的梅花。淡蓝色的布景,上暗下亮,舞台中央放置一张中式桌子,上面站着一个女演员穿着绿色小袄,腰系黑色围裙,背后下腰,表演柔术,叼起桌上花瓶里的花。这一切我都看得无比清楚,我是在舞台正下方的乐池中看到的,因为我是杂技团乐队指挥的儿子,这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舞台对我来说具有永久的魅力,我喜爱的卓别林和意大利导演费里尼都是在马戏团长大。

2013年10月27日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