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费家村:席丹妮个人展览

日期:
2019年6月1日 - 2019年6月30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9年6月1日
空间:
谷仓当代艺术空间
艺术家:
席丹妮

展览简介

没有人教我如何在街上混

李佳/著

在今天谈论绘画无疑是困难的。这不仅仅来自词与物之间的历史性错位,更体现在每一次具体的观看行为之中被结构化的那些东西——这些结构化的大词儿已经填满了随便哪一个双年展里的绘画作品的展签。今天的艺术世界,关于绘画的知识惯习和话语逻辑之中已经埋伏了各种具体的起承转合的模式,像是密布着深深的沟渠,有时你能做的似乎只是选择在哪里转弯,这虽然贴心,但着实惹人厌烦——如果绘画还像曾经一样寄寓着人们的希望,和来自未来的许诺,那么它必然不甘于被收编成这样一套操作系统。

然而绘画中的希望往往是微末,不定形的,无法预期,甚至难于察知。希望是面对未知的敞开和试探,它不能过于显眼,这样才能躲过各种概念系统的扫描、侦测和捕获。它更像一种蛰伏的东西,一种潜在之物,在敞开的同时也遮蔽着自身,这是席丹妮的绘画所传递的信息:在日常微末之物的描绘中,绘画的平面开始向幽深之处拱起和打开。

在席丹妮的画面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物:围墙和树梢,打开的快递盒,一些南瓜,一些冬瓜和更多的冬瓜,卷叠的破被子,堆积的垃圾袋,包好的葱,盛着种子的饭盒,一株植物,一扇床板。在艺术家生活的城乡结合部,只要走上街头,随处可见的就是这些灰头土脸毫不光鲜的东西,甚至都没处可躲。不过,席丹妮用一种接近执着的怪癖记录下——不如说是抢拍——与它们相遇的各种现场。随后在她的工作室里,这些照片又转化为绘画的平面。这几乎让我们一下子就想起经典作家笔下的情节,那个著名的,重合了诗人身影的拾垃圾者。“凡是这个大城市抛弃的东西,凡是它丢失的东西,凡是它唾弃的东西,凡是它践踏的东西,他都加以编目和搜集。他对所有的东西分门别类并做出明智的选择,就像一个吝啬鬼守护着一个宝库那样,他搜集着各种垃圾。”就像席丹妮自己起的展览题目“没有人教我如何在街上混”,混迹街头——或者用一种更流行的说法——街道漫游,早已通过本雅明的文本被提纯和擢升为一种关于现代艺术和经验的发生学叙事。可是,我们能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丹妮关于这些卑微、废弃之物的着迷关注和热情吗?

有意思的一点:在艺术家本人的自述中,童年时代给她留下深刻记忆的是一种物质匮乏和寒素,致使她在成长后仿佛骤然没入消费社会五光十色的泡沫风景中,隐隐不适。也许,这解释了为什么她的目光总是停留在那些极不起眼的东西上,它们仅能满足生活最低度的需求,或是丧失了功用,被抛弃和遗忘。但它们仍然具有自己的形象,声音,和世界。这不仅仅体现在用优美的色调,轻松而充满感情的笔触所描绘的《墙1》和《墙2》上,更在于《去年冬天》的画面中心,被收缩的桌角边缘,深色背景和浅色桌面所推到观众面前的快递纸箱,上面的胶带已经挣开,变形的轮廓显示它腔内的东西已被掏走,现在,它能做的就是在这样一个由退缩的黑色和前进的灰色所暗示的幽深空间内休息。但谁说它不具备人类从重负中退入黑夜时那种疲惫的尊严之感呢?《剩山》和《暖山》其实是垃圾袋和破被褥的堆积,但它们的块面、色彩、节奏,完全可以是一幅真正的风景创作。而三幅关于冬瓜和南瓜的连续创作(《密码1》,《密码2》、《密码3》),则打开了一个物的剧场。它们的构图相似,三两个冬瓜或南瓜立于画面一侧偏下,与之形成呼应的是浮现在背后,作为布景或合唱团出现的冬瓜及南瓜的集体。纵深的布局,倾斜的追光,狭长的前景地面,被截断的取景,和背景中几何形状的重复、增殖、堆积和滚动……这些合在一起,在绘画的幻觉平面中增添了另一重叙事的幻觉。在席丹妮的绝大多数作品中,物居于画面空间的中心,仿佛画面的尺幅也是根据作为主体的物的尺度来浮动。通过简化背景,制造前景的物和背景的大色块的对比,卑微和废弃之物从日常的驳杂、沉沦和暗哑中现身,我们则需要在画幅前倾斜身体,去接受来自它们的讯息。

不过,面对绘画我们并不能将所有的现实项都一一代入,在这里运行着另外的逻辑,叠加和消减都将带来溢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席丹妮以严谨的方式,摹写着对象物的形状与色彩,在形与形之间造就更直接和结实的咬合,但在画布上挤去了现实的质感和肌理。通过平涂,滚筒刷色,以及大量使用油画棒,她逐步减少了笔触的灵敏性和效果的可预见性。如她所言,油画棒和滚筒的使用带来很多变数,避免了被技术的惯习带往同一个方向。这让她的绘画如同壁画般均匀和坚硬,甚至变成一个彻底的表面。《笨床》是她刚刚完成的作品,它的灵感来自一张被丢弃的床板,那上面还保留着因年深日久而浸染出的两个隐约的人形。丹妮在画布的平面上反复覆盖颜料,直到它看上去就像一张真正的床板;人在废弃之物上留下的痕迹,投注其上的情绪,被生活浸泡并发酵的各种不可见的前因后果,统统保留在层叠的笔触所打造的物质的表面中。然而这一切只有在绘画的平面上才能转化为可能性。席丹妮的绘画从根本上就是混杂的,如同生活本身一样混杂,它不能被简化为任何一个方向,然而这或许是某种本真性的闪光。她的绘画在追问着绘画之所以成为自身的那个东西。《一万颗种子》和《理想的盒子》,用最古老不过的方式,一种来自庞贝壁画的错觉制造术,让这个世界的裂隙重新变得可见:当盒子同时作为容器和通道,从正面向我们的空间打开,当绘画的平面重叠于物的平面,当我们的身躯在上面投下疑惑的阴影——那个秘密正在打开。

展览相册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