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香港白立方诚意呈献安东尼‧葛姆雷的最新作品展。安东尼‧葛姆雷在《香港:状态与状况》中,将整个画廊的建筑结构转化为一个心理与生理的试验场,利用雕塑赋予空间生命,使建筑环境跃动起来。此展览是为呼应香港人口稠密的都市环境而设。
展品在画廊内巧妙地分布摆放,并连系着各楼梯和通道,引起观众的主动投射。物料和尺寸的大幅度改变,使雕塑的形态和观众的身体均同时被纳入展品及排除在外,取得实体而非物质化,容许换置空间的同时,亦清楚辨识空间。
作品欢迎观众环绕而行,并鼓励犹如舞蹈般的动作。这个过程始自观众看见的第一件展品,即从街外阻隔着画廊大门口的《放松》(2012)。这个庞大的铁制「障碍物」雕塑,暗示了画廊建筑的别扭空间占据,并提醒我们注意自身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定位。
《呢喃》(2014) 是一个占据着整个画廊地下大堂的大型多重「空间框架」。它是由《形体》(装设在正上方展厅的真人大小蜷缩状「障碍物」雕塑) 衍生而成,其尺寸由框架重新演绎并向外扩张,挑战画廊的内在建筑架构,只留下一条小小的通道,让观众在墙边和「框架领域」内的空隙中行走。
部分新雕塑占据了建筑物的过渡空间。实体一半大小的「障碍物」《小支柱 III》(2013) 坐于前台附近。透过悬挂于楼梯间墙上一条不间断的环,钢制「线条性」作品《束缚 II》 (2011) 勾勒出身体的线条。在一楼楼梯过道平台,由《束缚 II》同一条钢条延伸出一条垂直和水平线,把空间一分为二,引起我们反思实际主宰环境的建筑法则。这些线性作品展示更大的隐藏连接系统,如大厦水管或电路,但同样地令人想到人体内互相连接的神经系统。
楼上的画廊空间摆放了《形体》(2013) ,这蜷缩状「障碍物」,就是大堂《呢喃》的原始形态。像《放松》一样,此「障碍物」尝试令我们重新想象身体为一栋建筑物,器官内脏被层叠、支柱和悬梁所取代,形成静态而动态地不稳定的整体。
另外两件「线条性」作品《牢固》(2012) 和《转移》(2011) 安装于上层走廊和图书馆。前者为墙与天花的接壤处注入活力,后者则垂悬如同暴露在外的灯泡钨丝。这些雕塑干扰了建筑空间的秩序和为其巩固的系统。
展览的剩余空间包括三个作品,延续葛姆雷对身体与空间的研究:《胆 XIII》(2010),垂直的「障碍物」充分运用身体为建筑的比喻,象征身体作为不稳定的高楼有着即将倒塌的可能;《地方 II》(2014),一个与实物一样大小的不锈钢「扩大装框者」;以及《保留》(2013),一个密封不透气的箱里,有着跟《呢喃》相类似的扩张身体空间,这里成为黑暗、看不见、静止、密封及等待的虚空。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