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肯尼·沙尔夫(Kenny Scharf):地球

日期:
2021年9月3日 - 2021年10月9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21年9月3日
空间:
阿尔敏·莱希上海(上海市虎丘路27号2层)
艺术家:
肯尼·沙尔夫(Kenny Scharf)

展览简介

阿尔敏·莱希上海荣幸呈现肯尼·沙尔夫(Kenny Scharf)中国首次个展「地球」 (Earth)。这也是艺术家与画廊的第三次个展合作。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追寻心中的英雄安迪·沃霍尔,20岁出头的肯尼·沙尔夫 (Kenny Scharf)从洛杉矶搬到了纽约。在纽约,沙尔夫结识了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凯斯·哈林(Keith Haring)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将波普艺 术带到了街头,将沃霍尔的“汤罐”搬上了舞台,共同掀起了一场新的波普艺术运动。

不同于巴斯奎特和凯斯·哈林的是,沙尔夫的创作虽然也诉诸流行文化和涂鸦的 政治,但启发他创作的是儿时记忆中的动画片《摩登原始人》(The Flintstones Season,1960)、《杰森一家》(The Jetsons,1962)等。他不仅保留了动画叙事方 式,很多时候,画面描绘的亦像是某个动画片的片段或局部。不过在沙尔夫的想象 和虚构中,很少有具体的人物出现,占据画面的是各种不同形态的卡通动物、植物 和不明物种,它们以拟人的方式构成了一个个自足的狂欢世界。而作为画面的基调, 红、黄、蓝、绿、紫等这些鲜艳色彩的明快搭配也赋予其强烈的波普意味和超现实感。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列奥·施坦伯格(Leo Steinberg)便极富洞见地指出,波 普艺术兴起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艺术的“物化”和“去人性化”,即“油彩不再被当作一 种转化(transformation)的媒介;它不止是对人类主题的一种无视,......还有一种 缺席的暗示,一种人造环境里的人性的缺失。于是,只有物品——人造物的迹象被遗 留下来,在人类的缺席中,这些迹象最终成了物品”1。施坦伯格的论述针对的虽是贾 斯伯·约翰斯(Jasper Johns),但实际上到了劳森伯格、沃霍尔这里,“物化”和“去

人性化”才得以充分体现。然而,到了沙尔夫这里,他不再诉诸“物化”和“去人性化”, 相反,他所感受到的是普遍的物的人性化,及其带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的压迫和危 机,在这个意义上,他更像是一个人本主义者。

沙尔夫采用的是(超)写实的平涂手法,他甚至有意弱化了笔触和描绘性,借以 凸 显 画 中 植 物 和 动 物 形 体 的 独 特 质 感 — — 准 确 说 一 种 塑 料 般 的 触 感 ,整 个 画 面 仿 佛是由塑料玩具构织的“精灵小世界”。画中这些具身化的物种个个奇形怪状,它们 瞪大双眼,呲牙咧嘴,无法确定到底是喜悦,还是愤怒,到底是天真,还是邪恶,也 很难说它们是艺术家记忆中的童趣,还是想象中的泛灵化病毒......具身化不仅体 现在异形物种的塑造中,也体现在画面的构图中。显然,无论是辐射,还是旋转,抑 或 是 对 角 线 分 布 ,他 的 画 面 始 终 在 传 递 着 一 种 运 动 感 。正 是 这 种 运 动 感 — — 不 光是瞪大的眼睛和目光,赋予画面或图像本身一种主体性权利。若按艺术史家豪斯特· 布雷德坎普(Horst Bredekamp)的说法,这里的图像不再是一个忍受者或被生产 者,而是一个生产者和行动者。2 只不过在沙尔夫这里,这些具身化的物种并非人的 变体或拟人—物,而是一种平行(等)于人类的新自然生命体。所谓“新自然”,指曾经 我们认为的种种人造物比如塑料、水泥等制品,它们不再是自然的对立物,而是自然 的一部分。因此,与其说是艺术家,不如说是(新)自然—物的游戏欲望创造了画面。

这是沙尔夫在中国大陆的第一次个展,难能可贵的是,他特意在个别画面的背 景中加入了一些汉字,这些汉字一簇一簇仿佛是印制而成的,依稀可辨的词语有塑料、 石油、二氧化碳排放、全球暖化、污染等,皆事关环保和生态。显然,这些词语构成了 画面“非人/物”世界的观念基础和背景。此时,这些印刷的汉字不仅指的是新闻传播, 也是波普的一种暗示,就像哈尔·福斯特在沃霍尔《金色的玛丽莲·梦露》中看到了忧 郁和哀伤一样,在沙尔夫的画面中,无尽的狂欢背后同样是危机四伏。

也正因如此,当画面中物那天真而邪恶的目光直视着画外的时候,带给观众的不 只是一种童话般的愉悦,还有恐惧和不安。这种内在的紧张也多少跟他的经验和心 理创伤有关。上世纪80年代,他见证了艾滋病和毒品是如何肆虐纽约的,眼看着包括 好朋友凯斯·哈林、巴斯奎特在内的一群艺术家因此而相继离世。这对他的打击无疑 是致命的,时至今日依然在影响着他的创作。这种强迫性背后其实是内心的创伤和隐 忧。不难想见,在这样一种卡通美学——或按沙尔夫自己的话说是一种“波普超现实 主义”中,何以会蕴含着深深的不安和恐惧。而这对于尚处在新冠危机之中的我们而 言,仿佛一部人类世的寓言,更值得玩味和深思。

文/鲁明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策展人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