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你见过自己在特写镜头中的模样吗?被高清镜头近距离拍摄时感觉如何?你想象过自己在马丁·舍勒的肖像摄影中会是怎样吗?
手机美颜软件的普及告诉我们,大部分人并不愿意暴露在高清特写镜头之下。我们似乎希望拥有新进的科技,却不愿接受伴随科技而来的曝光度。试想,普通人面对迫近的镜头尚且闪躲,换作名人又该作何感受?这即是德国摄影师马丁·舍勒在一系列肖像摄影中探讨的议题,而这些作品随后使他闻名于世。
《知人识面》展览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逾60幅马丁·舍勒的经典肖像摄影作品,其中许多来自他备受争议的“特写”系列。这些作品囊括了世界上最富影响力、最知名的社会各界人士的面孔,从艺术及娱乐界名流、国家领袖、政治家到企业家和运动员,如演员乔治·克鲁尼,歌手阿黛尔,前任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企业家比尔·盖茨和伊隆·马斯克,以及网球运动员罗杰·费德勒……
舍勒曾经说过:“我喜欢与他人靠近,这也许是我个性使然。我始终认为,最重要的是我所拍摄的对象本身。抛开他繁复的装饰以及华丽的背景,我希望我所拍摄到的仅仅是他这个‘人’,一个真实的人。”这些特写肖像无疑是舍勒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因为在这些照片面前,我们不得不直面画中人的真实自我,哪怕他们是我们景仰的、崇拜的、遥不可及的人。这些照片给了我们一个特殊的通道,令人震惊。
靠近,意味着和一个完全接受我们的人分享真实的自我,包括瑕疵。舍勒的拍摄对象显然接受了他。平凡者往往在美丽和强大的人面前感到炫目或怯懦。从这个角度来说,舍勒的照片是平等的。在极度近距离下,我们都是一样的。区别开你我的,深埋于表象之下。
关于摄影师
马丁·舍勒
马丁·舍勒(1968年出生于德国)是一位屡获殊荣的人像摄影师,以极度迫近的特写肖像而闻名。1993至1996年期间,他担任安妮·莱博维茨的助手,此后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1998年以来,他的作品陆续出现在《滚石》《国家地理》《时代》杂志、《GQ》《Esquire》《娱乐周刊》和《纽约时报》杂志等刊物上。1999年,舍勒和理查德•阿维顿一同成为《纽约客》的特邀摄影师,屡获殊荣。他的作品在国际范围内被广泛展出和收藏,包括欧洲与美国的个人展览,并被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尼学会的国家肖像画廊纳入永久馆藏。舍勒生活工作于纽约。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王 从卉
2014年,香港,秋。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于是问了香...
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