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总策划:
董国强、万捷、刘春、潘石屹
艺术顾问:展望、隋建国
对自然的态度,是一种生活方式。
对木作的坚持,是一种精进方式。
自然不会有废弃之物,朽木残枝不过是相对于一般功利而言的。
如何与自然相处?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依然没有给出最佳答案,只留下古埃及的风沙和两河流域的残垣断壁。
而我们是最早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并由此发展出了朴素的哲学思想。“天”和它所生的“万物”成为必须为人所吝惜,肆意无度的挥霍被成为“暴殄天物”。
不过如今也是无以为继,“斧斤以时入山林”并没有阻止历代王朝更迭带来的环境破坏,敬畏自然之心早已退缩至无人问津的民俗传统或文人粉饰形象的玩物之中。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魏源此语并非是评价之论,而是劝进之意:须通过“技”与“艺”的实践行动才能得到“通达智慧”,坐而论道于现实无益。
任志强自钟情于木作后,便重获了一方生活与诗意或者说现实与精神的净土。遵循个人的创作欲望和行动力量,他成为借用木料表达思考与想象的艺术家。用一种新人对艺术的感知与探索,化作一股属于自己的特殊力量,在每日对细小木作的打磨中行动精进。
如果说木匠应如《考工记》所言,遵循“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工艺法则。那么任志强的创作,尤其是在对“材有美”的取向上,便已脱离了传统认知中对优质良木的偏好,倒是些烂枣木、枯树枝等更得其心意。他使用被丢弃的边角木料、或有瑕疵而非良木的残次品,既是它们特殊的品貌激发了创作的灵感,也是表达对自然本真的认同和敬畏的一种方式。
他用残木造景,以木料的质感、纹理、形貌为凭依,造出湖、桥、潭、川等自然事物,也将概念与感知中的飞、冬、醉等化为实物。它们既是诗性精神创作的淳然之作,又将难以成说的思量、情绪融入其中,成为巧妙、精确的艺术表达。最终打动观者的心,共同浸入由木作构筑的神性空间。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