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中间状态展

日期:
2014年8月16日 - 2014年9月16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4年8月16日
空间:
北京宋庄镇小堡村

展览简介

参展艺术家:曹锡辉、高风、常乐、姜志平、李宝荀、李世公、刘海舟、宋鬼聿、吴以强、伊小东、张木、张文彬、张郁葱

展览地点: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北街甲3号(画家大院向西500米怡达电器场内)

所谓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运动状态,是一种不确定的游离状态,是一种取中心化,是两极之间的变化。“过分”与“不足”是两者之间的等同物,两个中心,是“连续”性的不断运动的概念,因此也就是可以分割的,从结构上与他的整个思想相通。现实的本质是一种不断变化,所以会有两个中心之间的往复,从而导致现实的不停的运动。人的一生不会固守或僵化于这“两点”,也就会在不同的点上寻找彼此。

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绝对的正义和完美的乌托邦社会,一切都处在一种“灰色的中间地带”,一切的矛盾皆来自于利益的相互冲突,非此即彼,亦此亦彼的“中间地带”互相渗透、融合与转化,各种不同利益之间持续的衔接,因此所谓的“中间”是一个游刃于极端之间的思想。而不是象庸俗哲学认识的“折中”,沦落到胆小怕事的“中庸之道”。

对于人所处在中间年龄(30-50岁)对待事物大多不会采取带有偏见与固执的观点,明辨是非,执“中”一处,不会将自己禁锢在任何观念当中,所以才能展现现实的所有可能性。有了两极之间的分化,才不至于陷入僵局,艺术也是这样!

我所谈的“中间状态”一个是强调这个年龄段的艺术家,其二是想通过年龄来谈他们的艺术的状态。当然,艺术是跨年龄的,但艺术的高低无不和年龄有关。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古人对所处在这个年龄段人的定义,也是人生在这最辉煌的20年成长时期的“中间状态”。少年的幼稚,青年的莽撞,到了三十岁后都趋于成熟,“三十而立”是确立自己的志向,立身、立业和立家,担当起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四十不惑”,四十岁才不会怀疑,在经历了许多的疑惑、彷徨、尴尬以及欣喜之后更多的是稳重和理智的对待诸事物发生和发展;“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命里注定有没有,乐天知命,人生过了一大半,基本知道世事无常,知道自己的命运轨迹和人生定位,不会强求何事,一切随其自然。

孔夫子所谈的是人在这个年龄段的最初认知,而时不待人,年龄的大小并不等同于人对事物的感知和感受,如同“朝闻道,夕死可矣。”因此我不喜欢用年龄来谈艺术,因为艺术永远是跨年龄段或者和年龄不相干,但年龄如同时间表就有分差,不得不和艺术有关。现实的极端化就会因共同的标准而受到限制,变得僵化,现实之所以丰富,人生之所以有阶段性的丰富多彩,不就是因为它充满了各种极端的变化吗?

本次参展的13位艺术家都是40岁左右的青年或中青年,都是人生所处的黄金时段,艺术上都显得成熟而趋于中间力量,也是艺术上最有创造性的年龄段。他们的艺术极具实验性、独创性和颠覆性,他们不固执于任何流派和任何的立场,不断地否定和自我否定。他们的艺术都有对以前艺术和今日的社会有种的质疑、批判和反思的声音。

因为在当下,现实社会给我们带来高度的物质化,同时也带来物种的异化和人内心的异己化。曹锡辉的作品是他把这些人介质于水的表层,象下雨天毛玻璃看外面一般,来来往往的人群都若隐若现、至幻、异化、扭曲、变形以及动荡和不确定性。人对物质的依赖化越来越强烈使物变得越来越异化,刘海舟的“灿烂”的食品恰恰是对这种依赖性的反讽!面对这样多变和多样的现实生活,李世公的艺术取向在于语言上不断的自我反思感悟,用一种荒诞离奇、纷杂缭乱的形象相互组合来表达个人对现实的理解。

常乐近期作品也充满着一种诡异、荒诞、古怪、反复无常,性情多变,如同一种超想的魔幻现实世界中人的各种状态。同样李宝荀的作品是在强调一种生存的境遇,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都在一种狭窄的有限的空间里,有种格格不入的束缚感和压抑感。高风的《古生物前世系列》作品,也是关于中国山水的“改造”的过程,“改造”同时也是一次次进一步重新理解和解读。而张木试图在一个完整的图像中实现语言化的重组,寻求图像视觉方式的新的可能。以期待一种叙事的寓言性。

张文彬想在平面的里探索一种立体的三维空间,通过两组或多组画面的重叠,挖空,漏光,窥视内在,阐述一种神秘、荒诞而离奇的蒙太奇的视觉效果。阐述一种现实的混搭、多变和无可确定性!

吴以强的工作更加强调对纸上传媒的毁灭与重构,是对媒材形式上的转换来达成对传媒的态度,他不断的用纸做实验,把纸打浆或揉碎制作成抽象的形体,而内文相互错乱,信息无法识别!把纸打浆做成现实的“人物”!使纸的概念错乱,来表现自我意识的艺术企图!

宋鬼聿的作品“归宿的巢”是从对物质化的肯定来看待世间万象的,那些如同黑洞般深邃且向内吸覆的力量,足以让人感到集体物化的强大。他把聚氨酯物料经过喷到画布上形成沫状,并会迅速膨胀形成巨大的“蘑菇云”!有外在物质向内在自我的精神的剖析过程,他把这种成长起来的物质进行剥离,回到一种幽微更具有想象力的心灵世界!

姜志平的“花开花落”是借物抒情,以寄托一段思绪和哀伤。伊小东的绘画也是借物抒情,那些密密麻麻的杂草和砍伐后横七竖八的树枝散乱在整个画面之上,来体悟自己内心和这些被人为砍伐的树木那种纠缠的感觉。用一种散乱的纠缠不清的枝和叶来表达自己对待生命的那种纠结之情。

张郁葱的作品《继续穿行系列》,在幽暗昏黄的氛围突出了梦境的幻觉,更多的在于强调时空“穿越”倒转中人的一种迷失状态。

本次参展的艺术家都是在不同的心境、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对这种“魔幻现实”的看法和态度,在中国当代艺术做为非资本主义最大的意识形态堡垒,被引入到国际艺术秩序之中,它注定要以强烈的震撼、非凡的活力和中国化的逻辑想象来表现自我,同时也在当下中国现实世界中搭建起一座具有公共对话空间性质的平台,这个平台就属于那种灰色的多元的不断变化的“中间地带”。只有坚守自我对艺术的认知和感受,才能从现实的各种可能性之间寻求自我发展的艺术道路!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