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的模拟

日期:
2021年5月22日 - 2021年7月15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21年5月22日
空间:
柒拾平方米空间(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41号底楼)
艺术家:
A.A. Murakami、杨丹凤

展览简介

上海 — 柒拾平方米荣幸宣布,画廊衡山路空间将于2021年5月22日呈现设计和艺术组合 A.A. Murakami (暨Studio Swine) 与中国艺术家Danful Yang (杨丹凤) 的联合展览:《原型的模拟》。Danful与A.A. Murakami 这两对好友相识已近8年时间,从艺术创作到多年前的亚洲驻地项目,他们互相都有着很好的默契。好似社会观察员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在作品的叙事里,视探讨工艺的运用和创造新材料作为重要脉络。展出的一系列作品取自艺术家们跨度十年的创作历程中最具有标示性的语言,围绕人最原始的意图 (intent),探讨生活在虚拟模拟 (simulation) 社会里的我们,人为的艺术创作是真的高于一个深度学习模型(deep learning)吗?

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学术论中, 画的像或者是“模拟”(mimesis) 常被理解为“模仿”(imitation)。如果我们接受古典理论中将对自然的模仿作为一个重要评判准则时,现代社会的多种科技手段,包括VR和虚拟模拟 (simulation) 已经可以完全超越这个水平。技术可以让画面放大到看得清毛细孔,这可是米开朗基罗技艺再精湛也力未所能及的。那么如果技术手段能够达成笛卡尔主义的心物二元论 — 即人的精神 (mind) 与物质 (body)是两种不同而可以为分离的实体 — 那我们是不是已经能够在一个虚拟模拟场景里,脱离开我们的物质身体而以精神和脑电波的形式存在一个新的维度呢?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的环境,究竟有创造力的是谁?虽然杜勒 (Albrecht Durer) 曾说过, “如果有人想要创造一个梦境组合的东西,那就让他随意混合所有生物”,但是我们数字社会的科技手段已经真的能够运用深度学习的模型,构建这样一个“梦境”的环境而不需要艺术家的人为笔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最原始的意图 (intent) 忽然变得无比可贵。

在上一个十年的开篇之际,“绿色和可持续设计”的发展进程在当时隐隐被视为是一种肤浅(skindeep)。因为此时设计理念的初衷被环保材料和其概念所束缚,而不得不牺牲作品的美观性。A.A. Murakami的两位创始人Alex和Azusa, 在对待新材料的研发上所表现出的创造能量和极大的创新力,好似一家具有强大产品开发部门 (research & development) 从而用有超高市场估值和充满未来收益的潜力股公司。展览中灵感模仿和源自中国园林中叠石的《细胞》(2020),便是使用新型工业材料泡沫铝。这种轻盈的新材料是熔化的铝液打入发泡剂所制成的, 从而构成石头表面好似饱经湖水浸润冲刷遗留下的多孔肌理。参照历史记载上文人对石头的四大评价标准“漏,透,瘦,皱”,这块《细胞》似乎不够透或瘦;然而A.A. Murakami实则是借着对新材料的探索和研发, 赋予设计师的职责一种超出传统制图技术和设计作品功能性的定义。

从头发高速公路 (Hair Highway) 到大海的椅子 (Sea Chair),A.A. Murakami选择用短视频影像的形式来呈现他们每一件作品背后科学家般的创作历程。我们,作为同时代的观看者,习惯依赖影像这种看似机会成本最低的途径来吸收信息。在这样视觉性的叙事中 (visual narrative),即使观众对材料研

究本身没有系统的了解,他们依然能够沉浸在饱有画面说服力的每一帧里:作品被转换成了一件大地艺术 (Land Art)。从而,一件艺术创作和其置身的自然环境变得难以区分合成了一个模拟的整体。

展览中Danful的概念设计分别来自三个新近完成的作品系列“内秀”,“温柔的包装我”和“温柔的撕贴我”。前者运用了内壶画的技艺,后两者则以苏绣为创作基础。拨开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环境与原有语境,Danful将他们任意处置 — 技术被赋予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物质化载体。“温柔的包装我”系列中的任何一件作品均以最自然的形态呈现:混淆视线般地随意摆放,一不经意间就会被认错成是一件普通的包装盒。艺术家偶尔也将他们摆放在具有反差感的环境里,比如将盒子定在楼梯转角的墙上,引来观众的好奇。

“温柔的包装我”系列中的几件小型刺绣作品的原型,是按照具有品牌标识度的Marvis牙膏盒和Hermès的沐浴露以1比1的大小模仿完成的。透过颜色丰富而精细的细线,这些包装盒的确就是履行一个在被打开后就会被遗忘和扔掉的使命。生活在亚洲高速发展的都市社会里,人们对品牌化和符号化的狂热追求,不仅可以达成在经济上寻求身份和社会地位认同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这些具有标志性的logo已经可以替代原来地域性的名族文化。在中国经济飞腾的几载中,如果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分界点,它将中国推向了全世界的瞩目;同时,相当数量的资产阶级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中国梦”,积累了经济盈余 (economic surplus)。因此,既目睹又敏锐地捕捉到这番社会结构的发展,Danful内审而坚决地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手段,来描绘这种对同质化生活的欲望。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