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美国困惑 | 毛卫东 (文)
林伟杰的作品拍摄于在美期间。尽管《美国困惑》中的照片看起来非常直白,但除了开始和结束的国旗局部外,就再没有任何地点的指向,地域、身份、种族、性别等等的差异和对立都变得一片模糊。观看者也看不到作品标题中“困惑”的迹象。这些照片和所有照片一样,一经捕捉下来,就脱离了拍摄者,成了一个独立的存在,似乎充满了意义,但其实始终是模糊的、歧义的,哪怕经过了作者的解读。观看者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解释者,把自己的意见附加其上,使照片变得更加厚重。这或许是摄影的魅力所在。
这些瞬间的记录看似不经意的随手一拍,观看者面对时,会努力想要用艺术的标准来思考它们何以成为艺术。他们或许会失望,但是仍会驻足窥视,一探照片里的世界,或愕然,或窃喜。照片的画面只是现场攫取下来的片段,没有画外,于是剩下的就只有留给观看者去想象。《美国困惑》更是如此。摄影从诞生以来本身就具有这样的魔法,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影像铺天盖地的时代,没有人能摆脱。如果说有什么可以做的,那就只有与影像来一场博弈,享受这一过程。
这些作品没有叙事性,看来散漫无章,林伟杰自己也谈到了这一点。摄影本身就很难呈现叙事,本雅明早就指出了照片的“叙事贫乏”,除非借助文字的说明。但文字说明也未必能表述得清楚,也不是唯一的,反而更是强化了照片的歧义性。无论作品中出现的是什么,那还是有待观看者自己去体味和解读。至于《美国困惑》,观看者成了作品极重要的参与者。
说到记录的瞬间,作品中呈现的瞬间,一经捕捉下来,就存在于那里了。它已经脱离了原本的时间和空间,成为作品中静止的画面,无法再更改,经由影像,它被拉到了当下。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就是林伟杰为观看者拉到当下的“曾在”,把属于他生命中的那个瞬间呈现给我们。至于他在彼时彼地是否刻意为今天而选择、摆布和控制,当作品呈现时,就变得不重要了。
但展览作品的编排却并不随意。一如音乐家之于音符,作品的编排就是林伟杰在以每件作品为音符,把他的内心所感表达出来,一经完成,一切就成定局,就在那里。观看者会去揣度其中用意,但往往费解,作品标题中的“困惑”也许更适用于他们。林伟杰没有为展览作品提供作品陈述,把一切留给观看者去遐思,这恰恰是展览作品耐人寻味之处,也是林伟杰的初衷。
林伟杰唯一提供的文本,是他的诗作,但这两首诗与摄影作品部分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解释作品。诗作或者只是漂浮于作品之上、游弋于作品之间的精灵,和作品成为一体,由此才真正成为一件作品。
这就让林伟杰的作品难以归类,也很难套用某种理论来阐述,这是它的特殊性。作品具有的实验性,恰恰在于它并没有刻意成为一个类型。它只属于作者艺术生涯中的一段时期,是流动的,这种流动性也使得作品本身多了一些可读之处。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金闪
用棍子撬开门,泥地上有两个塑料垃圾桶,一个蓝色的,一个红色的...
201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