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Each Modern亞紀畫廊很榮幸宣布旅巴西藝術家林亦軒的最新個展「一個叫木材的傢伙」,展出藝術家2020年至2021年創作的繪畫作品,並以兩部分的形式首次在台灣發表。展名中的「木材」直指了巴西重要的出口物:巴西紅木(Pau Brasil),而從樹木被破壞、半加工成為木材、再次出口的狀態,也意指了林亦軒對巴西與自身創作的反應與思考。
巴西詩人奧斯瓦爾德?9?9德?9?9安德拉德(Oswald de Andrade)在1928年所出版的《食人宣言》(Manifesto Antropófago)與1960年代末的巴西文藝運動「熱帶主義」(Tropicália)都被視為巴西在後殖民時期的重要文藝復興里程碑。這樣的文化核心在於吞噬、消化來自如非洲、歐洲、亞洲的外來文化,再與巴西當地相互結合,最後「再生」成一種新的、屬於巴西卻又多元的狀態。長年生活在拉丁美洲,林亦軒的抽象繪畫看似巴西塗鴉與東方線條的混合體,敘述著藝術家從宏都拉斯、阿根廷、到最後在巴西落腳的所見風景。如同巴西文藝運動的進程般,線條、圓點、色塊等基本繪畫元素在他的作品中不斷地被組合、衝擊、與分解,最終合而為一。在這樣的過程中,他也從「流浪者」逐漸轉變為「居住者」的狀態,成為了另一種「原生」狀態。
大小不一、粗糙裁切,林亦軒的畫布與紙看似隨性、狂野、自由,卻富含了對繪畫本身的細膩感受與思考。從過往對多種「形狀」的嘗試,到新作中更為明確的「圓」與「線」,這樣的過程似乎對繪畫本質提問:該畫什麼?如何去畫?然而對於林亦軒來說,這樣的答案似乎無須刻意追求,而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重複著熟悉與陌生、溫柔與野蠻,將生命經驗與時間在繪畫中自然地發生,如他在《在此想做什麼就做什麼》(2021)中塗抹掉了畫布上原有的圖案,重新繪製了不同於其它畫作的強烈矩形。
當疫情在2020年攀上高峰,身處巴西的林亦軒也被迫在封城之下持續創作。這樣的狀態使他的創作時間放慢,不明確的模糊形狀也逐漸在畫布上聚焦成了鮮明的符號。在《下午一點的葉子》(2020)中,我們可以清楚看見許多綠色圓形,饒富節奏地跳躍在了畫面之中。這些綠色圓形意指了一片片的綠葉,以幻想的姿態展現。在這些強烈的圖形之下,林亦軒所繪製的背景也是一種對於風景的抽象渲染。《馬拉赫塞斯》(2020)描繪了巴西倫索伊斯?9?9馬拉赫塞斯國家公園(Lençóis Maranhenses National Park)特有的沙漠水窪地形,似沙紋與水波的螺旋線條下映襯著藍白交雜的天空與水面。
呈現黑色強烈線條的數件《生食與熟食》(2020 - 2021)則取名自法國人類學家克勞德?9?9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1908 - 2009)的1964年著作《神話學:生食與熟食》(Mythologiques: Le Cru et le Cuit)。因為環境的不同與壓力,樹木會調整自己並生長出不同的形狀的枝幹與樹葉,而林亦軒就是將這樣的概念放進了繪畫當中,以熟食比喻過於純熟的技術,而生食比喻樸拙生澀的技術,彼此勾勒出抬頭仰望時能看見的交錯樹枝。在《晾在樹梢的一片片天空》(2021)、《樹葡萄》(2021)中,我們都能看見矩形化的天空下,蜿蜒崎嶇、不受背景干擾、迷宮般的樹枝點綴著幾片橘黃數葉。
林亦軒的抽象畫作關於風景,但那不熟悉的異國已然不是它們既有的樣貌,也絕非是我們所能預期的南美洲。「應屬於」巴西的風景早已超越了「原始的」巴西,回應了當地與藝術家本身由多元文化組成的歷史背景。這些與奢華、精緻相去甚遠的繪畫如同美國文學運動「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般叛逆不羈,卻又極富追尋自由的詩意;又或者說,利用曾被西方中心主視為貶低巴西的「食人」一詞作為一種反擊,將樹木做為木材重新出口。那麼,林亦軒所開啟的不只是一種對特定風景的想像與解釋,而是在文化相互侵入與融合的過程中,創造一種屬於「世界」的繪畫。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