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参展人员:陈皎、程毅、窦玉龙、康海涛、康明宇、胡桂东、胡柯、黄淋、贾靖、蒋建军、雷波、刘玉洁、刘川、肖喆洛、修伟、詹灵娟
前言
(节选)
廖上飞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新青年》杂志成为那个年代的青年表达其思想的主要场所。回溯过去,《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和主要撰稿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今天,很多国人对“中国新文化运动”那段历史中的“八卦”的兴趣浓过对其参与者、推动者的具体文化、社会、艺术主张及理想的重视。然而,当当代青年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并面临“创造瓶颈”时,其可以在对那些“青年先贤们”的思考与实践地温故中受益。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针对当时的青年乃至整个国人的状况“谨陈六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近百年了,若以这“六义”衡量当代青年乃至整个国人,我们将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我们自主吗?我们不保守吗?我们是积极进取的吗?我们是开放的吗?我们是务实的吗?我们有科学精神吗?我们经得住考问吗?问题消失了吗?我们将何去何存?
从1979年的“星星美展”到“’85美术运动”(高名潞提法)再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同样是青年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那些曾经非常青涩的面孔如今已布满褶皱,那些曾经斗志昂扬的青年如今大多已老态龙钟,有些甚至已堕入“陈腐朽败分子”之流。然而,我们怀念“他们”——那些“有为青年”。对于那些“曾经的青年”来说,并不是所有过往的事情都值得纪念、缅怀,而对于当代青年而言一样,并不是所有“过去的事情”都需要记住。我想,当代青年需要记住并加以发扬的仅仅是那些“青年先贤们”在“青年时光”的“负责任的理想作为”。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