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上海新空间“留下空间” 开幕首展:当幕布拉起,我们的对话早已完结 ——留光显影

日期:
2017年12月13日 - 2018年5月12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7年12月13日 15:00
空间:
留下空间(上海市黄浦区建国西路56弄29号)
艺术家:
沈凌昊
策展人:
汪单、姜俊

展览简介

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上海新空间“留下空间”

12月12日开幕首展

“当幕布拉起,我们的对话早已完结

——留光显影”

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上海新空间“留下空间”,将于2017年12月12日下午三点开幕。留下空间,是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简称”基金会”)设立的第三个非营利艺术空间。位于上海历史悠久的(前)法租界,由老洋房改建的留下空间,为上海以及周边地区建立艺术发声地。开幕首展邀请年轻策展人汪单、姜俊共同策划旅美艺术家沈凌昊个展——“当幕布拉起,我们的对话早已完结——留光显影”。

当幕布拉起,我们的对话早已完结——留光显影

2017年12月13日至2018年5月12日

开幕式:2017年12月12日 下午3点

媒体导览:2017年12月12日 下午2点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建国西路56弄29号

策展人:汪单、姜俊

艺术家:沈凌昊

主办: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赞助:蓝海资本、王星喻女士

灯光赞助:红日照明

语音导览支持:VART

展名“留”源于留下空间的名字,“留光”刚好也配合此次展览中艺术家所使用摄影媒介,以及对“感光”材料的运用。“留光现象”指强光离开感光物后的延迟光影的现象,此次展览的主作品“剩余物-留光”便试图通过视觉和观念来呈现记忆“留光”后的“追忆”。然而,在展览开始后,“我们”的对话真的完结了吗?“留光显影”以追忆的方式试图开启新的讨论。

“完结”和“显影”不仅构成了一种留白式的停顿,更多的是激起多维共振。艺术家个案式的展览只会是一个起点,随后基于展览而发的多个学者讨论、工作坊、写作和现场表演等“事件”将重新构建“留下”空间,使得历史文脉与当下城市空间发展共同聚焦于此。当下当代艺术的剧场化是显而易见的现象,展览开幕和所有的大戏开幕一样,一切工作必须各就各位,完成之前的协商和对话,指向个展艺术家沈凌昊所选择的概念“留光显影”。在多个意象(论坛、雅集、治园、剧场)中,艺术家和策展人以“剧场”——“幕布拉起”形象地影射了“留下空间”的亮相。

• “当幕布拉起,我们的对话早已完结——留光显影” 系列活动

12月13日 下午2点至4点

讲座一:缓存魔都:法租界生活日常

缓存,指的是硬件读取数据时首先查找的数据交换区,然而缓存的储存时间有限,经常被清空而不作永久保存,可以说是数据记忆的一种“剩余”。上海作为中国现代都市的起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缓存,市民的日常生活被湮没在历史档案文献当中,变成了当今上海市民对都市文化主体认同的一种潜意识。我们挖掘这段缓存,清理出一些有意思的日常历史现场,描绘重新解读和审视这段集体经验的小径。

讲者:路坦,同济大学哲学博士,公派留学在法国巴黎第八大学从事法国哲学与历史研究,现为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后。

主持人:姜俊

特邀嘉宾:刘化童,诗人,专栏作家,以笔名写诗,以真名批评,从事文化及当代艺术批评写作。著有诗集《往世书》,现为《典藏·今艺术》主编。

2018年1月

讲座二:文献中的场域生产

讲者:张莹,上海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新媒体服务研究部助理馆员,曾任《东方藏品》杂志栏目特邀撰稿人。目前是上海图书馆电子书推广品牌部微阅读行走的策划与执行。

2018年5月

演出+演后谈:框

表演者:班磊(BANBANBAN),电子乐制作、声音艺术家。 作品以多轨道旋律为线索,情绪发展为基调,营造出一个打破时间与空间局限的听觉世界。

关于策展人

汪单,ePublicArt(电子版公共艺术杂志)主编,国际公共艺术协会研究员、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项目部助理总监。2011年毕业于伦敦大学Goldsmiths 策展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人物专业,获本科学位。2011年8月到2013年4月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展览教育组,主要负责展览协助及教育活动策划。2016年获得吴作人基金会与卡蒂斯特基金会合作“青年策展人奖学金”。

姜俊,艺术家、艺术评论家。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理论工作室研究员。毕业于明斯特艺术学院(Kunstakademie Münster),获得Prof. Aernout Mik的大师生称号。现于中国美术学院和北京大学从事图像学和展示文化研究学的博士研究。200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曾参加过的展览,包括:China 8,Recklinghausen 艺术厅,德国,2015;die Uberwachung,柏林, 2014;Art Lab ,上海,2013;入城北威州大展2011,艺术宫,杜塞多夫,2011。

关于艺术家

沈凌昊,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绘画系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学院综合艺术系。他曾获得 “Murphy Award”墨菲奖(2016);“巨人提名奖- 邱志杰提名奖”(2011);“CREATIVE M50年度新锐奖-银奖”(2011);“三影堂摄影奖-提名”(2011)。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艺术机构展出,包括:“Murphy Award 墨菲奖提名展”,旧金山,SOMArts艺术中心,2016;“Regarding Beauty”,科林斯堡,科罗拉多摄影艺术中心,2015;“SIPF 2012 新加坡国际摄影节”,新加坡,2012;“一重影事”,深圳何香凝美术馆,2011;“万相: 2011年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11等。

关于建筑师

Nunzia Carbone,生活在上海的意大利建筑师,与DEDODESGIN 常明辉、建筑师赵悦一起合作设计了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在上海成立的一个新空间“留下空间”, 。

DEDODESIGN ARCHITECTBG工作室设在上海和威尼斯,于2001年在上海成立。

关于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作为非营利艺术机构,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简称“基金会”)旨在为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和全球的艺术爱好者构建一个多元的文化平台,以激发对当代艺术具有启发性的对话与思考。

• 愿景&宗旨

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推广当代艺术的研究和交流,积极支持和赞助非营利的展览、活动和出版等项目,并在深圳和上海设立了三个非营利空间,用以举办系列项目与展览,探讨当代艺术以及对当今问题作出回应。

• 介绍

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在2015年由杨锋先生在香港注册成立。深信生活与艺术的共生关系,机构所开设的非营利空间打破白盒子理念,进一步模糊私人和公共的界限,为艺术支持提供另一种可能性的探索和实践方法。

现机构已设立了三个空间,分别是位于深圳的有空间、额外空间和上海的留下空间。

2016年基金会举行了《两个时刻》的收藏展览I&II,推出“微征集”项目、展览以及新锐策展人工作坊,与UCCA合作,于深圳“有空间”举办《劳森伯格在中国》 的展览公共活动。2017年初,基金会在深圳“额外空间”举办了《梁铨 如茶|杨锋收藏展》;3月,年度展览《所见非所得:一个关于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的展览》在“有空间”展出;11月,在有空间举办了“逆光:双城取样”的展览。自成立以来,基金会陆续支持了一系列美术馆、非盈利空间的展览、出版和公共教育项目,以及艺术家独立艺术项目。

有空间

周一至周五,早上10点至下午6点

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南海意库2栋201

+86 0755 8827 4894

info@fyfoundation.com

额外空间

需提前预约参观

深圳市宝安区曦城曦谷花园

+86 0755 8827 4894

info@fyfoundation.com

留下空间

周二至周六,早上10点至下午6点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西路56弄29号

+86 021 6403 2810

info@fyfoundation.com

更多展览信息与讲座活动报名,请访问:http://www.fyfoundation.com,或关注微信号:fyfoundation,采访联系,请电邮:info@fyfoundation.com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