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跨年之际,的|艺术中心 将举办以近些年的中国影像艺术为研究对象的首次“影像研究·中国”活动。我们邀请了当前活跃在艺术界的五位艺术家和策展人—张涵露、辛云鹏、卞卡、陶辉、缪子衿,他们将结合自己对影像艺术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出发,分别策划和主持一周的活动,整个活动共五周。
第一周活动将于2018年12月25日始,由策展人张涵露主持,将放映艺术家葛宇路和刘伟伟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并于25日开幕当天下午4点至6点举行映后对谈。
*在整个放映活动期间,即每周二至周日,接受预约观影。
第一周:
主题:举头望明月,低头看手机
主持:张涵露(编辑,写作者,策展人)
放映作品:
葛宇路,《对视》,2016
刘伟伟,《投票》,2018
讨论会:12.25 4pm-6pm
嘉宾:葛宇路,刘伟伟,张涵露
简介:
传播,在今天可能意味着:网红同款、热点及蹭热点的无关信息、假新闻及辟谣……而互联网文化,难道不是半个世纪前波普艺术的极端版吗?快速消费、无限重复、每个人15秒(15分钟太长了!)……
网红的现象不仅仅改变着我们的在线生活,而且还蔓延至线下,虚拟照进现实,作为一种新的消费主义运作模式改变着真实世界和物理空间:一个奶茶店可以成为网红,一条路被打造成为网红路,甚至一座城市都可能网红旅游目的地……
互联网和数码传播同时具有“解药”和“毒药”的双面药性,既赋予每一个普通人以表达和表演的门槛和技能,但同时又可能拽住我们堕入景观的虚无狂欢中。
在经济和社会全面“网红”化,包括美术馆和公共空间“网红”化的同时,艺术家为什么选择网络传播?为什么不选择?当代艺术的生产逻辑与互联网生存法则之间兼容吗?不兼容吗?本次谈话讨论在网络中传播的作品——管它是鬼畜还是艺术。
12月25日至12月30日在的艺术中心放映的两件作品与互联网传播有关,但分别突出不同的线上-线下关系。
葛宇路曾经盯着数个公共监控摄像头看,直到镜头背后的人出现。在这次的放映中,艺术家试探监控的权力动态和监控者心理。
刘伟伟“澳大利亚”项目中的一个环节是让公众投票决定他弟弟刘超的未来命运,在录像中刘超分裂成为两种声音,争取着你我手上那既重又轻的一票。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