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艺术的“消费体验”环境

文:苏坚 2015年6月1日 专栏苏坚
5月14日深圳的中国国际文博会开幕,里头有艺术部分,第二天,春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接着开幕,都趁着周末赚人气。现在这类艺术消费场越来越多,但就像今年的“艺术北京”,不知道为什么,我从远在南方的外围感觉到它埋没在五一假期里了,好像关注度都比不上同期的威尼斯双年展,媒体报道或网友传递的信息并不多。如果说双年展是艺术展场不是卖场不可比,那么比比之前的香港巴塞尔的热闹又该怎么说?而且,依理说,如果远赴威尼斯是以艺术的方式振我中华,值得关注,但好像也是骂声更盛,所以反过来自己身边的这么多主场,应该好好珍惜、重视而不是漠不关心才对——即使骂一骂也是为了进步嘛。 

虽然已多届但我没现场考察、体验过“艺术北京”,不好评说,但看到今年有“经典馆”、“设计馆”分设,可以想象其有走向“综合展会”的意图,我很担心这有往不伦不类发展的危险,而与巴塞尔这样的单纯、专业、精致、整齐、前沿的卖场更会越差越远。远的无经验,近的倒有,身边的算是中国最早的广州艺术博览会我看过,其大杂烩、摊位排比的大排档档次,让我看过一两届后就再无兴趣捧场。 

艺术博览会这类专业品卖场,当然是重要的、需要的生态链条之一环,我正是希望操办人在广度和深度上把它们做得更专业又有特色也更细节考究些——包括各种推广程序、方式和制度,所以今年“艺术北京”开设连接场馆的公共区域之“ART PARK公共艺术区”,我倒颇感兴趣,想知道操办人是怎么往“公共区域”推广艺术的,我甚至想象、亦是希望他们不只是场馆现场、展会期间做这个动作。这种策略是我感兴趣的:中国有的是人口,现在也有消费资金、闲钱,提供相对好的艺术产品的艺术劳动人口也绝对多,但买卖场的专业专业人士还缺乏打造好的“消费体验”环境的热情、动力和策略,还不能更有效地诱导艺术消费。 

说到艺术消费,让我想起近日媒体热炒的“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日本人厌恶中国但大量中国人旅游消费首选日本”的情绪,以及春节期间中国游客赴日“疯抢马桶盖”事件。想想,春节期间有多达45万中国游客赴日消费,购物消费近60亿元人民币,而很多消费品就是“中国制造”或“中国可以制造”的简单日用品,比如智能马桶盖产自杭州、天价健康米产自辽宁等。对此,在比较国内频繁的日常消费事件、事故以及国内零售额增幅逐年下降、消费欲不旺的现实后,出现了“要抓住这个反思契机”的声音,比如中国科学院有院士发言指出,国内“科研机构不愿做小创新,小微企业没能力做创新”的现象需要扭转,否则因为缺少科技创新的话语权,中国一直走在“国外标准”的后面,为国外企业搞低廉的“代工”,做“中国制造”而非“中国智造”,大量产品利润被国外企业拿走,没有核心技术,只能利用人口红利获取微利,还让消费者对国内商品不买账。 

从这样的声音看,反思契机艺术界也该有一份,因为“跟屁国外标准”、“缺乏中国智造”、“不愿小微创新”,也是像以上关于威尼斯双年展、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话题中一旦比对到国内状况时就普遍要吐槽的声音。说实话,从消费换算的角度简单一想也明白,如果“马桶消费”发展到艺术界,本国不能扶持、培育出艺术本土名家和品牌专业卖场,就是国内不差钱藏家为那几张梵高、莫奈、毕加索的“亿亿出手”,也足够养活国内一堆“艺术野狗”! 

有舆论还指出,在日本才会疯抢智能马桶,因为有一个“消费体验环境”的问题,消费是需要体验和体验培养的,在日本,智能马桶盖是建筑物标配,从酒店、住宅到公共设施都装配了,购买意愿是在日常的上佳体验中自然产生的,这种连贯的客户体验环境国内缺乏。换话说,在威尼斯逛双年展、在香港逛艺术博览会,会跟在国内某些地方逛有完全不同的“消费体验”,那种高档感可能跟大到社会的民主成色小到所住酒店的一墙一物以及这一切的历史积淀都息息相关,还跟“意大利智造”、“瑞士智造”有关,在这些地方你可能终于有成为“人”甚至“人中人”的感觉。所以,就不能奇怪一个随时有“消费有毒”恐惧的人,尽管知道别人百分之九十几讨厌你,也历史上跟你结仇,但在别人永远见一个仍然点头哈腰一个彬彬有礼的礼仪面前,还是忍不住痛快出手。 

我曾听过一堂荷兰小学美术样板课,小朋友们被拉到高档消费场上课,对着购物架上排满的各色女装鞋子,学会辨认款式、配色、造型等,老师会讲“样式史”知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古典式、现代式等简单分类,也会让学生动手分类,还布置家庭作业回家帮妈妈“管理鞋柜”。比较我们的美术课,就能明白一代代人怎么打造艺术“消费体验”这回事了,我们在课堂上给小孩讲色彩、色彩构成“知识”一百遍,也许比不上别人“体验”一次吧。让小孩学会长大后过上“有艺术”的精致生活,又代代传递积淀形成一种高品位的公共艺术生活,我们缺乏这样有成效的的“实用”艺术教育。再想一想我们的美术馆、博览会、画廊,都做好了吗或而都愿意做好了吗?大家在各空间、各阶层做足功夫提供机会了吗?艺术品生产、品质保证到客户体验这整个“消费链条”都理顺了吗?……在怎么教育消费、提供消费体验环境等做法和细节上,比如听说有的画廊、博览会、拍卖场喜富厌贫,只知道如何开办VIP豪客之夜、之场,却对一般观众不招见、不搭理,绝不想想“一般观众之夜”的可能和功德。但事实是,“消费体验”是消费社会的基础,普及消费是高端消费的基础,只有有牢靠基础的群众艺术消费,才可能有稳定的、专业的、自成体系的、公益的、公共关怀的藏家群体。 

最后转送一句话时势话语:艺术消费不只是玩玩说说的时髦,艺术产业的升级、转型,功在当代,德在千秋!

相关人物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