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寒腿

文:王晓松 2016年8月23日 专栏王晓松
最近上海举办题为“悯伤的史诗”的程丛林作品拍卖展——先声明,拍卖这事和我没一毛钱关系,“伤痕”这词却有恍若隔世之感——说是“隔世”,并不尽然,三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GDP都超英赶美了,伤口还没长好,世界比人变化快,旧恨未解,新愁又到。我没有和程丛林聊过,但感觉对他们这一代人来说,开眼之后反倒不如不求甚解画些风情画过得踏实,明知可为而难为,不足为外人道。
三月份在乌镇布展,工作之余与毛同强闲聊艺术家的“内外有别”,总觉得我们的作品一脸苦相,高兴不起来——高兴起来都觉得假,不是自己觉得假,就是批评家觉得假,要么就是洋人觉得假。像瑞士艺术家罗曼·西格纳(Roman Signer)这样“吃饱了撑的”的作品很难是我们的土特产。有时候,洋的土的理论家们不顾艺术家怎么想怎么做,喜欢放大阴暗面,把“悲苦”当作“艺术介入社会”的批判性工具,以显示艺术的存在。其实,艺术的作用有那么大吗?我表示怀疑。若是为了博取同情,更显廉价。而所有的问题意识、社会批判针对的虚无观念居多——从观念到观念多少能掩盖一下艺术本身的粗糙。反过来说也是,举头四顾,没有一样省心事,搞点儿轻松愉快的东西自己都不好意思想,还要替人民群众的高兴伤心。可是,这些不省心的事本身拎出任何一件来都比艺术要精彩,这又该怎么解?而反思来批判去对着的都是社会、历史、文化等,好似很深刻,却不伤“我”之毫发。与受污染的现代汉语属于同一类型,比如前面我就不自觉地用“我们”做第一人称来叙述。有时候编辑审稿,下意识会把“我”给圈出来改为“我们”或“笔者”,大约是为了作者本人好,可以不用文责自负。不是坏人太多,“总有刁民想害朕”,而是不敢正眼瞧自己,给他人代言,让自己推卸责任,结果是问题依然无解,老寒腿变天还得疼。
油画《父亲》的出现被不少批评家看作是把偶像从神坛上推下来的象征,开启了一个图像权力的平民时代。其实,视觉尺度并不是问题所在,关键是它放在哪儿。去购物中心看看,诱人的灯箱模特的照片都不小。消解了尺度空间的神圣感、新传媒制造了全民偶像,但能量转换并不意味着消失,尺度空间背后的决策结构也并未受多少影响。1998年冷林在展览“是我”的前言中对重建主体性的期望,很适合用宋冬的展出作品《父子·太庙》来说明,艺术家个人的感情在一个特殊的空间中被转换为对“父子——权力——神”的关系逻辑的建构。没有这些有关方面,自己的问题似乎说不明白,或无从说起。通过某种群体结构来建立自我,肯定不是我国文艺工作者独有的宿命,“影响的焦虑”就是洋人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提出的文艺理论,可是我们的“革命群众”和“乌合之众”之间的界限往往很模糊,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不可一概而论。厉槟源倒是爽快,砸了一会儿砖柱子发现一时半会儿砸不完,索性下来不砸了,行为变成了装置(《向下运动》,2016)。管你旁观者怎么想,该干嘛干嘛去。凭这一点,当代艺术就比怀揣着“恨我不见古人”的心的书画界好玩儿得多。
令人欣慰的是,理论工作者的表现也没好到哪儿去。先是艺术家兼职理论家、策展人,最近几年风水轮流转,艺术理论家、批评家们也开始重拾画笔做刀枪,从场外裁判进到场内做运动员,不好评论是否想要在市场里分一杯羹——若是,也无可厚非。不过端详他们的作品时,却会发现作品与作者的理论立场往往南辕北辙,没多少符合理论“先进性”的东西,甚至就是些考前班的习作——反正你说好就好啦!我倒特别佩服那些倡导艺术中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的人,专注于发挥洋人所谓真正的艺术并没有任何背景、为全世界服务之类的高论——想来想去,我国群众中只有孙悟空同志符合这个标准。再说了,欧洲自己都要“分崩离析”了,咱们就别在遥远的东方替别人瞎操大一统的心了,照顾好自己要紧。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那套东西治不了真的病,食疗健身、打针吃药都无所谓,关键是得治。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