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评论的乱象

文:樊婉贞 2014年10月29日 专栏樊婉贞
对西方艺评者书写中国或香港艺评文章的勘误
 
怎么说呢!香港艺术收藏一向以西方人品味为首,西方艺评家的书写一向也决定了艺术家的生存。如今中国当代艺术之所以如此蓬勃及快速的联系西方,中国经济扮演的角色其实仅是助力。八九十年代,若没有西方的评论者、收藏家与如今已在中国担任重要艺术机构馆长且“会讲普通话”的评论人的引介,如同南韩与日本,世界对中国当代艺术可能还在盲人摸象。香港虽然情况似乎稍许乐观,但绝大部分在中国或香港居住,不懂中国语言的西方艺评者,仍决定了绝大多数当代艺术的书写,而翻译点到为止直译式的文字,将艺评书写导向更悲惨的错误,雪上加霜。
 
香港的收藏界一直以来以西方人为主,九十年代前据一般画廊的记录,约百分之九十的收藏家为非本地人口,数字甚至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艺术品的种类大多以东南亚装饰艺术、中国华人水墨作品或是中国美术学院系统下的毕业生作品为多。当代艺术这块,包括世界性、中国与香港的当代艺术皆缺席。
 
西方人了解中国艺术品,皆透过英文。许多在香港生存许久的视觉艺术杂志都是以英文为主,甚至无需中文翻译。2008年香港艺术博览会来港开秀,为香港奠定了亚洲重要的艺术市场地位,许多重量级的视艺杂志方才开始中文版的发行。正如所有对英文翻译呕吐的西方人一样,我们阅读到非常“翻译”口味的中文文章,阅读的心情也会顿时被打败。翻译,是一门学问;好的翻译,可遇不可求。
 
香港所有视觉艺术界的人都知道,不似在中国,西方人在香港是连中文都不学的。西方人在香港的轨迹,仅限于踏足那些比较可以以英文沟通的机构,例如 Parasite 艺术空间、亚洲艺术文献库、亚洲文化协会、Asia Society、 Spring Workshop等等。他们对于香港艺术及文化政策的关注,透过这些窗口,无法在地观察,仅能得到片面且选择性的信息,若是翻译不正确或是受访者英文不够流利,误差出现一点也不奇怪。
 
艺术新闻/中文版第18期【OPINION & COMMENT评论专栏】,登出一篇“香港非营利中型艺术空间的生存之道”。该期文章第二段写道:“…此时的活化厅,作为一个通过社区艺术实践以探索与本地社群合作可能的小型艺术家自营项目,在油麻地上海街404号(2009年项目初建时,艺发局奖与此空间)租约期满,不获续约,从而揭露了政府削减资金一举的自相矛盾与虚伪嘴脸。”文中,作者不但将活化厅与“上海街视艺空间”的关系搞混,也对活化厅到底从事“社区艺术”或是从事“当代艺术”,搞得不是很清楚。标题:“小型艺术空间的生存之道”,活化厅甚至不可被列入小型艺术空间,因为他们甚至没有自己的空间。
  
事实上,这篇文章有极大需要勘误的地方。首先,活化厅是否记功于对“社区艺术”的贡献,我们质疑。因为这一群年轻当代艺术创作者对“当代艺术”的解译,多过于对“社区艺术”的呈现。社区艺术若解释成对社区民众当代艺术的教育,那已超过百年在当地居住的社区民众,是否可以透过当代艺术的参与,更了解“当代艺术”?或是利用当代艺术的手法可以更诠释自己对于社区历史及文化的理解?这群年轻艺术家四年来的贡献,在本身积极参与“当代艺术”活动的成绩上,更甚于“社区艺术”让社区民众热衷参与的报名人数。
 
“社区艺术”始终是艺发局给予“上海视艺空间”申请者的命题,为了命题而做的活动,是否是这一群以当代艺术为生命的年轻创作者,所希望完成的使命?如果“挂羊头卖狗肉”,透过希望藉由计划取得一个与当代艺术联系的网络点(即一个当代艺术空间),因此这群年轻艺术家可以与世界上的当代艺术创作者有更多的互动,那他们应该要退出这个政府以“社区艺术”为名的空间,自己寻求可以永续经营的地点发展。一味“占据”油麻地,只会令人更怀疑其动机,并对所谓资助政策及以当代艺术为名所取得的各项资源质疑。
 
因为同情弱者及对政府一味的抗争,艺评者的书写目的:到底是为了替弱势团体发声争取更多资源?或只是觉得另类艺术空间又被剥夺资源便为其抱不平?其两者皆有谬误。例如,文中将Parasite 艺术空间与活化厅原本不一样体质的团体做平列式的比较,将艺发局一年及三年机构资助政策,与香港民政事务局艺能发展计划配对性资助做同质性的争论。论其问题所在,翻译词语错误已不是第一问题,西方人对于中国及香港的艺术发展始终仍隔一层膜,而这一层膜常常被宽容,甚而变成了标准。我们可以想象,透过西方人品味与诠释逐渐形成力量的评论世界,看到当今中国与香港的当代艺术如何被引导始终是西方美学品味的局面?就是这样,我们更应该要更释然,如今以艳俗、中国政治符号学与符合西方美学突围而出的中国与香港当代艺术作品,持续在拍卖与画廊市场被一群西方人经营者所操纵,如今已经在顶层的红筹股一旦跌出市场外,将会是多悲惨的情况。怎么说呢,这些操纵市场的经营者与谬误的书写者,仍然会持续为游戏继续护航,我们到底只能继续发掘谬误,维持最基本的判断力而已。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