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术尚未生成

文:夏可君 2014年7月14日 专栏夏可君
这几天一直在阅读一本日本学者千叶成夫的著作《日本美学尚未发生》,我为日本人的谦虚惊讶:有着1950年代现代书象或墨象的贡献并且深深影响了美国行为与抽象绘画(比如克朗与马克斯韦尔,马克·托比与马登),有着1970年代左右的物派的贡献(成功地把极简主义东方化,以至于中国后来的极多主义与意派的提出都被这个命名笼罩),为何千叶成夫还偏偏醒目刺激地说:日本美术尚未生成?而且,我们中国当代艺术,难道与之对比,不更加是尚未生成?或者甚至苛刻地说:尚未开始?无论现在艺术品价格多高,一旦我们诚实面对艺术本身的问题,我们难道不会承认:中国当代美术根本就尚未发生!

玩世现实主义的选择,并非中国人自己做主,而是处于过去20年国际波普的浪潮中,是西方人选择了“中国脸”(china face),我们并没有给出什么理论上的原创贡献。中国极多主义仅仅是极少主义的中国特色版,“意派”理论有着勇敢的尝试,但过于模糊,而且理论与代表艺术家并不对应。至于之前官方的什么写实主义的东西方结合,更没有什么原创性贡献。确实,中国当代美术尚未发生!或者说才刚刚开始!

这里,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何千叶成夫要说日本美术尚未发生,他的思考给我们什么启发?以及如何借助于他的思考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一些启发。

日本当代艺术的根本贡献在于:不同于西方艺术,认识到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突出了雕塑制作与自然不制作的关联,试图在极简主义之后,在绘画与现成品二者“之间”打开一个 “气场空间”。接续杜尚之后,让技术回到自然。但就如同日本文化本身的两难,所谓“菊与刀”的两端化:喜爱樱花的日本比中国更为自然,枯山水其实仅仅是观看的,而不允许进入的,不同于中国园林,菊花是一种散淡与死心的“意气”;崇拜武士刀的日本,却又是最为人为与暴力的,才有军国主义的出现,才把剖腹的自杀如此仪式庄严化,没有比这个更为人为与做作了。但二者却并存在日本文化之中,如同日本文化吸收西方现代性文化,脱亚入欧,如此彻底学习西方,并没有中国那么多负担,还保存了传统的很多要素,并没有去改变,是一个两端都并存的文化。因此,对于自然与制作也是如此:一方面,如此自然,以自然物作为艺术品,让“物”进入空间,并不形成中心,而是融化到空间之中,不是雕塑也不是作品;但另一方面,却又如此人为制作,挖掘出的泥土做成圆形,把两块石头与两块铁并置,以人为窗户的斜线来分割自然空间,等等,都极端人为。尽管千叶成夫认为日本物派打开了一个缝隙般的“气场空间”,在自然与自然的外部,自然与人类之间打开了一个气场空间,在这个“间”之间运作。但是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日本文化其实一直处于一个两难之间,不是打开了一个“之间”,而是处于两难之间:即,要么太自然,要么太制作,而并没有结合,也没有让“之间”更为通透,更为虚化,更为鲜活。

那么,留给中国艺术家的任务就明确了:即还是要面对这个两难,既然日本艺术把两难推到极致,这也是西方现代性带来的后果,西方现代性不过是技术的全球化,是对自然的征用与消耗,日本文化恰好是这个极端的症候,是对“之间”撕裂的极端经验,才有军国主义的侵略。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在于,如同水墨艺术所启发的:越是自然的同时还越是人为,越是人为要越是自然,越是人为越是要让自然来为。这是一个困难的技艺:一方面,如果越是人为,如何做到越是自然?既然已经有所人为与有为了,如何做到无为与自然化?另一方面,如何做到逆转?让自然人为的同时,还让自然更为自然化?这是体现出人类的技艺,还是体现自然的潜能?

显然,我们不认为中国传统艺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两难,尽管也偶尔打开了一个“之间”的虚托邦:在书法上,楷书的人为与草书的随意如何并存与结合?在山水画上,宋代皴法对山石肌理的拟真性与元代以后笔墨本身的写意性如何结合?那么,随着进入现代性,既然技术的制作不可避免,又如何再次唤醒自然性?并且让自然更为自然?这却又是需要极高技艺的。中国传统艺术是通过一个虚化的之间,如同在笔墨上:看似随意其实有着极强的控制与持久的训练,但这个控制还要再次走向随意与散淡,即无意之意或无念之念的自动书写。
只有面对了这个自然与人为的问题,重新打开一个虚化与活化的“之间”,如同杜尚在“现成品”制作与“虚薄”的自然气息之间寻找通道,中国自身的当代美术才有可能开始!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