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谈误事

文:苏坚 2014年8月12日 专栏苏坚
近期天津美院有位李同学闹“退学”,通过公开的视频记录、创作闹成了大家关注的公共事件。有媒体约谈,我于是抛开“什么都是”的艺术创作,将之当成“真人真事”,从某个角度具体写了个人看法。我还给天美领导发出了公开信,其实,我接着还想给天美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如果真有的话)和天美学生会写公开信,再或者,依中国特色,给天津教委高教处写个信,吁请领导躬身下问你们这事是玩的哪门。假如这些具体的机构真有回应、真愿担责,我很有信心李同学的事、李同学视频涉及的问题能具体、到位地给出答案。也许是因为公开写过评论,尔后有文化报记者拟了一个提纲来访,还附了一份受访者名单,我看到其中不乏现任美术学院院长、副院长、书记、名教授。心想,这场舆论战中,“高校官员”们恰好——除了视频中那位恰好表现极其糟糕的“杨书记” ——是缺场的,而他们本不该缺场,这个采访也算是一次亲聆他们言说的机会。可是,采访见报,却发现记者原拟定的这些“美院官员”全部缺席了,不知道原因是何,若真被各种柔硬功夫挡回去,记者心情可好?我真想帮他一声叹息了:这事肯定不能派“临时工”作答,对不?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无事、好事才找我,这是中国式领导的“担责原则”啊……

说实话,文化报拟题为“中国艺术教育之辩”提纲,我认为题目本身就有流于泛谈的嫌疑,其中部分问题也是如此,虽然我能理解媒体一般有解决更大的问题、让更高层人士触动的意图。比如,提问“1”是:天津美院这位学生用退学的行动,提出了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质疑,您如何看待这一事件。视频哪里提出“大学教育质疑”这么大的问题?或者这么大的问题谁能回答得清楚?找什么人给李同学担责、解疑?……所以,我只得答复说:如果指向宏大议题,则只是“大学多事”千万之一,光靠底层呼号难办,还需顶层设计解决——这个看来暂无解;如果就事论事,总的来讲,给学生答疑解惑,爱护学生、服务学生是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这个方向应该坚持,也应该被监督去坚持。我的意思是:能说清楚李同学不满意的是什么课、这个课该不该排、是什么名字的教师担课、教得是否称职吗、经调查“消费”的同学和提供服务“管理”的校方是否满意、是否到了要辞退的程度、管理的领导负什么责任、李同学为什么旷课、有故还是无故、什么故、该开除还是该治病救人……如此足矣!

再如,有问:中国从1999年开不断扩招,甚至形成产业化的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早已凸显,使得艺术教育领域出现“倒金字塔”现状,您认为艺术人才培养是否适当压缩,艺术院校如何更好地适应目前的人才市场需求。简单说“扩招”或“压缩”很难有凭,于是我答:压不压缩涉及一个“量化”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量化”问题——此中核心又是“何种量化机制”;所以,我认为只要“行政主导”的顶层设计机制不转换,“压缩”的说法、做法其实跟“扩招”可能没有多大的本质区别——依这个道理则“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可能暂时还是个假设着的伪问题。
有问:关于学生对教师能力的质疑,您如何看当前高校体制内艺术教育者的素质水平?教师如何“充电”,如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我只好答:问题很大,很难笼统地、不调查统计地作答,要答好这个问题,需要学校本身有公平公正的竞争、筛选、评价和监督机制。同时,我主动具体化问题:如果说点个人印象,我认为教师“近亲繁衍”的情况太多,严重违反学术、教育的“优生优育”规律;另外一点是不读书、不怎么读书的教师太多,这一定造成人文素质缺陷。
 
有问:中国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相对更看重技术内涵,而削弱或者说忽视了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而西方的艺术教育向来重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当然,不同文化形态之下,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您认为中国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对学生来说,大学里应该学到什么东西。“中西对比”习惯思维之下,“中西有别”往往是常识正确式的答案,我于是答:如果说教育的目标是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学会生活和“影响生活”,则就无所谓“中西有别”,强调什么“中国特色”要不是自欺欺人,要不就有告不得人的目的;当然,知识点总是有“差异性”的,这个越多越好。
 
最后有问:抨击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言论,不论是激烈的还是温和的,一直就没有停息过,而且恐怕在很长一段内也不会消失或者减弱,那么,您认为中国艺术教育未来体系的支撑在哪儿。问题还是大了,我答:在哪里?当学生、教师不需要“问领导”的时候,这个问题就知道答案了,呵呵。我这是真答的哦,看,像李同学这么标榜的新新学生,以视频判断,还是只更知道“找领导”而不是有别的“办法”解决问题,别说“中国教育”这么大了,就是某个具体人身上,或者就是大大的有——有的是失望啊!
 
新一届领导有言:空谈误国。李同学这个事,我发现网上也是泛滥着很多泛谈,艺术啊、大学教育啊、学生前途啊……我皆不以为然。泛谈误事,真要解决一件事,总要围绕着涉事的具体人、物、时、地等来谈,才比较靠谱,所以我一向尽量坚持就事论事、真名实姓的写作原则——看视频的时候我死捶腿儿多么希望李同学像这姓苏的老师这样啊,呵呵。不过,真的难得有“奉陪领导”的机会,且有些问题答直了媒体也不一定能采纳,媒体一般也不会全答见报,于是我以简答作陪,又在此部分复述,误事一回,供方家、读者见笑。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