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艺术界——不可以开口讲的艺术界潜玩法

文:杨天帅 2016年7月19日 专栏杨天帅
一坨颜料与画布只是一坨颜料与画布,值三十元,但如果把它们混合并绘成图画,那图画可以值三十万。

“艺”的价值,与其他事物的最大分别,就在于它总是非物质可以衡量的。当一件东西成了“艺”,它的价格便大大超越其使用价值(use value),或如俗语所说:贵但吃不饱。

为何大凡冠以“艺术”之名之物,都会价值上涨?原因之一是它有艺术界 (The Artworld) 撑腰。很多人误会了“艺术界”的意思。它与饮食界、建筑街、金融界不一样,它指的不是一个产业界别或一个圈子的人。引亚瑟·丹托的话,所谓“艺术界”指向的是“艺术理论的氛围,艺术史的知识”。它是一套系统、一套体系、一套程式,而不是某个特定的人或机构。这套体系主宰的是艺术的话语权。安迪·沃霍尔的《Brillo box》不过是个洗衣粉盒,可是它有艺术之名而超市的洗衣粉盒没有,就是因为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背后有艺术界的理论和历史支撑。因为艺术界,安迪·沃霍尔的洗衣粉盒成为了一件“破格”的作品。

因为它不只是一个普通的洗衣粉盒,而是一件“破格”之作,所以它价值上涨,贵但吃不饱。

破格的“格”、艺术“理论”与艺术“史”自哪里来?知识考古学告诉我们,这些东西统统并非金科玉律,而是特定时空下种种话语权建构的结果。是学校、政府、传媒、博物馆等种种体制,建构了被指是中立又神圣的知识。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被体制灌输说“达·芬奇好厉害”,所以我们知道达·芬奇好厉害,并视之为理所当然。那些没有被体制祝福的艺术家呢?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现在我们知道,艺术取决于艺术史的知识,知识由社会体制建构。因此被称为“艺术”的东西,其实是社会体制建构的产物。所以,当一个人拥有一件艺术品,这就意味着:这个人获得象征社会体制建构的一件物品;收藏家拥有大量作品,就是他拥有大量这种象征。他的藏品证明了他在这个体制有个地位。或者说,他在这个体制里有一定程度的话语权。这话语权容许他参与判断谁是艺术、谁是美的讨论。坊间言论曰“他收藏艺术,好有品味。”便是由此而来。不是因为他有品味所以收藏艺术,而是因为他收藏了很多艺术,所以他有权表示什么是品味。

因为所谓艺术,就是由艺术界拥有的话语权去阐述,即是像吹牛一样去吹捧,许多荒谬现象便应运而生。如去年我曾写过佳士得拍卖Invader作品《别名:香港第 59 号》,本来是对抗体制的创作变相为体制所用,成为商品,好不讽刺。走在Art Basel或各个艺术博览会,批评艺术市场的作品,被艺术市场高高挂在白墙上向有钱人兜售。为何会有如此矛盾的现象?正是因为作品对体制的批判,也被艺术界“吹”到天花乱坠,令它得以成为价格高昂的“艺术(商)品”。
 
然后,将会有人买下这件商品(其实是买它背后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然后,这个人将会买得愈来愈多,成为收藏家。然后,他便在艺术界拥有了话语权。然后,他将会一齐参与“吹”的行列。然后,某种新事物或某人的新作,将会被“吹”成艺术。把这些艺术卖出去,便能赚个好价钱……这个循环导致的结果是,不仅美学的话语权被艺术界(与有钱人互为表里)垄断,艺术也成为了他们操作并提升资本(金融、社会、文化)的工具。于是艺术成为有钱人的玩意,一如你和我现在看到的那样。如果我们相信,艺术应该由社会平等共享,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见到的状况。

面对巨大的艺术界,有人选择加入,有人选择负隅顽抗,也有人尝试巧妙地游走其中,透过灵活摆弄一套永远不可白纸黑字写明的“潜玩法”,试图扭转艺术界的垄断局面。

这可能吗?只要想想艺术市场连“批评艺术市场”的作品都可以拿去卖并赚钱,你就会知道这游戏的规则其实任你玩,只要你有种。个人观察,我好些在艺术圈的朋友,便深明此道。我不可以说出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类似于间谍——透过潜入体制,取得话语权,再利用话语权“吹”出一套艺术理论、艺术史的阐述办法,进而利用这套办法,劫富济贫,实现艺术为公的理想,甚至一点一点,拆艺术界的大台。

一如间谍必须完美融入敌人阵地,我认识的这些朋友,精通艺术界的制度及语言。他们当中许多有深厚学历,而且学识丰富,也拥有广泛的艺术界人脉。此外,他们都有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而且懂得进退有时的道理,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从事间谍工作的同时,自保。
不过最让我尊敬这些朋友的,还是他们的坚定意志——间谍意志动摇,结果只有两个可能:一,投诚;二,死路一条。一个要在艺术界里面把玩规矩的人,必须在点头哈腰或风花雪月的同时记住,他身处的是敌方阵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哪怕是偷或骗,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让艺术界封闭循环的资本与权力,在最大程度上泄漏出来。

他们不像我那些站在外面,对艺术界说三道四的人。我就算写一千篇文章又有甚么用?他们不同,他们做的是实事,却又不为世人所见,甚至有时还会被归入体制一员。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如果连公众都看得穿他们,他们又如何在艺术界生存?

如果艺术界是一个体系,他们就是活在艺术界反面的另一个体系。早几天我跟其中一个朋友谈到这事,他说,正如设计有正负空间的概念,他处身的世界,叫“负艺术界”。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