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流行写信的年代,陈栋帆从纽约寄来80封信
“这是我用绘画的语言书写的信件,不知寄向何处,亦不知何人将收到。这些被遗忘的信件,是我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抵抗,是不得不要诉说却又想隐藏的情感。这些信件不可阅读,信息只在语言无力时方才显露。被遗忘的信件,有牵挂就未曾被遗忘。”——陈栋帆
作为一种传统的通讯方式,信件在时下的中国近乎“绝迹”,艺术家陈栋帆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大洋彼岸的纽约寄来了80封信——80幅画在中式笺纸上的小尺幅油画。当信中的文字被图像替代,当本在个人间往来的通信被当众展示,一场浪漫却不私密,直接而不直白的展览就此展开:站台中国dRoom空间“陈栋帆:被遗忘的信件”,策展人为王将。





6月27日展览开幕当天阳光极好,白色展厅很亮,陈栋帆的小画整齐地排在墙上,被衬得愈发明艳、斑斓,这份明媚像是一条线索贯穿在艺术家的创作中,无论作品的尺幅大小。两年前那件被广泛报道、占地四百余平米的彩色壁画“龙与花之歌”也是如此。







这几个月以来,陈栋帆居住的城市纽约几乎一直处于动荡状态,新冠病毒的侵袭和愈演愈烈的抗议游行活动使得艺术家只能居家创作,作品“微缩”和“迷你”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3个月,80件作品,“被遗忘的信件”在某种程度上像是艺术家的隔离日记,小尺幅作品看似轻松和随意的背后实则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是对惰性、惯性和喧哗的抵抗。
关于作品的画面本身,王将这样解读:“颜料稀薄处,透出笺纸本身的格纹,活络而有呼吸;背景的色块中,时常加入装饰性的点画,丰富了平面的韵律。大多时候,大写的落款被安放在‘画芯’之下,犹如品牌的标识,成为了构成作品视觉印象的重要部分”。



除了画面,每一件作品的名字也是令人惊艳、值得解读的重要部分,它们常是书名或者歌曲名,比如《在哭泣的沟壑中》即为英国小说家威廉·霍普·霍奇森的短篇,“陷入沼泽”呼应了一部同名的记者传记,《无所作为的美》来源于意大利俗语“Il bel far niente”,《爱是陌生人》则是英国摇滚乐队Eurythmics于上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一首单曲……这些标题给陈栋帆的作品带来了现成的故事和往日的痕迹,但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展览持续至2020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