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焦虑和身体,x美术馆有自己的想法
4月17日,x美术馆“自体触击”和“要上天了”同时开幕,展出5位年轻艺术家对于焦虑与身体的思考。两个展览分别位于美术馆的左右两展厅进行展出。“自体触击”为群展,汇集了四位来自国内外女性艺术家的雕塑作品,旨在通过对身体经验的转述和重演,用材料表现文化、自然和人躯体之间的联系。“要上天了”是美国艺术家特睿·阿布德拉的首次亚洲美术馆个展,以幽默、讽刺的叙事方式展示了一些耐人寻味的日常生活片段。
“自体触击”共设置4个展厅,每个展厅放置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使作品在组织各自叙事的同时,产生空间形式上的互文关系。从“自体触击”的展览入口进入,在背靠前言的墙上固定着本展览的第一件作品——美国艺术家奥利维亚·厄兰格的《6:13 AM》,这件作品好似睁开的眼睛,粉色的眼皮包裹着透明材质制造的眼球,而眼球内却是厨房餐厅的模样。通过透明材质,我们得以窥见眼球内的景象,但谁又能确保,现场观众不是作为被观察者而存在于眼球外呢?

奥利维亚·厄兰格《6_13 AM》2020 致谢艺术家和纽约Marianne Boesky画廊

策展人导览现场
顺着空间继续向前探索,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家戴加·格兰蒂纳试图在探索空间和装置之间的关系,试图反思身体的物性存在如何被裹挟进入文化与社会的跌宕起伏之中。艺术家把完全不同质感的材料进行结合,并将所创造出的结果与场域发生关系,在这之中,具体物象与场域之间的空白和互动一下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使之产生无限的阐释空间。

戴加·格兰蒂纳《向羽毛学习(空之毯)》2021 致谢艺术家及科特里克Liebaert Projects Daiga Grantina

策展人导览现场
克拉拉·霍斯内德洛娃的作品中,可感知到较为明显的对于身体、生命的探索,树根、蚕蛹、蝴蝶仿佛预示着生命从孕育到“重生”,刺绣与石碑勾勒出后苏联时期东欧国家乌托邦式的集体梦想,多元素的集合打破了人们对于生命的常规认识,一种陌生感迫使人们重新思考。

克拉拉·霍斯内德洛娃《无题》2021,致谢艺术家及柏林Kraupa-Tuskany Zeidler画廊 Klára Hosnedlová
在展览现场,策展人饶魁桢不止一次的提到此次展览中唯一的一位中国艺术家——谭婧,他用非常简短的话语形容谭婧“她非常年轻,她值得被看到”,并且,他没有长篇大论的去谈谭婧作品给人的感受,他放心的把《螺仙的消失》交给观众,让观众用自己的感受去诠释。

谭婧《螺仙的消失》2020 图片致谢艺术家
从《无题(樱花蚕蛾系列)》进入到谭婧作品所在的展厅,她确实无需多言,观众便会全身心的沉浸到作品之中,凭借视听知觉,感受好奇、不安、焦虑、恐惧再到豁然开朗。一个倒挂着的螺仙于黑暗中发出微弱的光芒,花蕊处由于灯的炙热熔化了蜡质的灯芯,滴下如眼泪般的黏液。

谭婧展览现场
从谭婧作品走出会到达x美术馆的室外休息区,此时一种强烈的重获天日之感油然升起,空间上的分割阻断了艺术品带给人的无限回味,回归现实生活,在眩目的阳光下,刚才所发生的一切又放佛是一种新的延续,在黑暗和日光的对比下作用着身体的每一处感官,从而产生微妙感受。此时,我仿佛理解了“自体触击”的含义。

x美术馆室外休息区
来到另一个展厅,抬头便可看到印在天花板上的“要上天了”,浮夸、高调又天真、诙谐,这种感受一直贯穿到这个展览结束,有一气呵成的顺畅感。

要上天了展览现场
“要上天了”是美国艺术家阿布德拉对于美国本土文化的解读,将他的个人回忆与美国千禧一代的成长经历结合,将美式传统节日生活和文化记忆在作品中巧妙地交融碰撞,融于本人对生活的感知,深度剖析了被埋没在公众视线之下的焦虑和不安。本会担心,在没有共同文化语境下展览是否能被大众所接受,这种感受在看过展览后烟消云散,反而会因为他的异国语境,觉得轻松幽默。阿布德拉的作品叙事感极强,每一幅画都能讲出一个故事,并且结合自身感受产生一种源源不断地诉说欲望。


策展人媒体问答现场
《邻里守望》表现疫情时代下,居家的我们拨开百叶窗对窗外世界的好奇,也许是因为向往,也许是美好记忆的重现,窗外的花灿烂的开着,友人高兴的挥着手看向同样向外张望的我们。我们如展馆的观众,看着屋内发生的一切,又如屋内的主人,向外探求着,感受着窥视与被窥视下的快感。

《邻里守望》2022 致谢艺术家及罗马T293画廊, 摄影:Shark Senesac
《我爱你》、《热情似火》、《深陷谎言》、《纠缠》都在诉说亲密关系中的表面和谐与本质背叛。一眼看上去,我们感受到的是爱的美好与火热,但画面中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却能让人不断深入。《我爱你》中被拉扯的甲壳虫身上写着“I LOVE YOU”就像是爱的名义下的束缚与捆绑。

《我爱你》2022 致谢艺术家及罗马T293画廊 摄影:Shark Senesac
《深陷谎言》和《缠结》中,都有性感魅力的女人符号出现,也都有恐怖怪诞的男人代表,看似是美好的关系,却在不经意的细节中透露出恐怖与后怕。这种怪诞诡异的情节交融、碰撞,让人又不禁想到弗洛伊德的“怪怖者”,不适感伴随着难以言说的焦虑涌现了出来。

《深陷谎言》2021 致谢艺术家和KÖNIG GALERIE(柏林、伦敦、首尔、维也纳), 摄影:Shark Senesac

《缠结》2021 致谢艺术家和KÖNIG GALERIE(柏林、伦敦、首尔、维也纳), 摄影:Shark Senesac
在《节日气氛》里,我放佛看到了面对喧闹节日时,惶恐不安的我。阿布德拉将生活物件与具象绘画语言相融,增加了节日氛围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也将恐慌和焦虑传达给了现场观众。

《节日气氛》2022 致谢艺术家及罗马T293画廊, 摄影:Shark Senesac
在阿布德拉的作品中,这种颠覆性的视觉构建几乎出现在每一幅画上,扣人心弦的叙事角度使得阿布德拉的作品始终游离在真实与虚幻之间。诉说着日常生活中那些屏气凝神的瞬间,感受着喜悦、激动、尴尬、厌恶、恐惧。面对这些复杂的感受,艺术家、策展人又给出了轻松的答案——正如勒内·马利亚·里尔克所说的:让一切如是发生,美丽与惊骇;你只需一直前行,穿越所有迎面而來的感受。
更多作品展示。

《主日崇拜》2022, 致谢艺术家及罗马T293画廊, 摄影:Shark Senesac,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T293, Rome. Photo by Shark Senesac

《永不满足》2021 致谢艺术家和KÖNIG GALERIE(柏林、伦敦、首尔、维也纳), 摄影:Shark Senesac

《被掏空了》 2022, 致谢艺术家及罗马T293画廊, 摄影:Shark Senesac

《赢者全胜》2022 致谢艺术家及罗马T293画廊, 摄影:Shark Senes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