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的北京画家杨雨澍,都有哪些创作线索?

作者:吕晓晨 2021年10月10日 资讯展览
10月9日至19日,“疏影识清讴”杨雨澍大型回顾展将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该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及中间艺术基金会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由封帆和冯兮策划。
尽管展期很短,但展览却经历了长时间的筹备:从今年1月正式启动,经过了数月对杨雨澍的作品和资料进行整理和研读,两位策展人选出了300多件作品,并提出以“疏影识清讴”为题目。这个标题,取自苏东坡《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中:“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与《浣溪沙(即事)》“画隼横江喜再游。老鱼跳槛识清讴”中两句诗词的节选。在此次展览的语境中,疏影是笔下流淌在记忆里关于人生与岁月的描写中那个真实的自己;清讴则指独立的个体追求自我认知的真善美的过程。杨雨澍成长于高等教育是一种阶级特权的年代,这使得他没有能够在专业美术学院接受训练,更没能在体制内的美术机构谋得一身之地。1月正式启动,经过了数月对杨雨澍先生的作品和资料进行整理和研读,两位策展人提出以“疏影识清讴”为题目。
77岁的北京画家杨雨澍,都有哪些创作线索?
77岁的北京画家杨雨澍,都有哪些创作线索?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说起杨雨澍,很难绕开他的导师、人生好友赵文量。1959年,15岁的杨雨澍在熙化美术补习学校认识了22岁的赵文量,1962年正式跟随赵文量学习油画。在此后超过半个世纪的时空中,他们的生活、创作都密不可分;在与外界的互动和彼此的相处中,建立了老不可摧的、亦师亦友的关系,直到2019年赵文量去世。在杨雨澍看来,结识赵文量并得到他的保护和赏识是自己一生的幸运。由于多年来他们长时间一起作画,选材上也有不少重叠之初,有时他们的创作甚至难辨彼此。但在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看来,赵文量的笔触和颜色阴郁柔和,而杨雨澍的作品色彩鲜明,画面结构华丽典雅。
《孤岛》 11.5×19cm 布面油画 1964
《孤岛》 11.5×19cm 布面油画 1964
《赵文量像》 48×42cm 布面油画 1990
《赵文量像》 48×42cm 布面油画 1990
展览中呈现了多条线索,包括杨雨澍的生活轨迹:煤厂胡同5号, 芳古园一区;和画家的题材:廊窗、长城、山峰、瓶花;以及写生的地点:“写生地点”“写生远郊”“写生古迹”“写生胡同”“写生中轴线”“人物与静物”……这些线索层层交叠,勾勒出杨雨澍作为“北京画家”这一生活与工作身份的总和。
《东华门》 40×60cm 布面油画 卧龙时期

《东华门初雪》 70×100cm 布面油画 2008

《东华门》 30×39.5cm 布面油画 卧龙时期

《文化宫大殿》 50×60cm 布面油画 卧龙时期
《东华门》 40×60cm 布面油画 卧龙时期
《东华门初雪》 70×100cm 布面油画 2008
《东华门》 30×39.5cm 布面油画 卧龙时期
《文化宫大殿》 50×60cm 布面油画 卧龙时期
《长城窗口》 60×40cm 布面油画 1990

《长城窗口眺望》 35×22cm 布面油画 卧龙时期
《长城窗口》 60×40cm 布面油画 1990
《长城窗口眺望》 35×22cm 布面油画 卧龙时期
《瓶花芍药〈 38c×26.5cm 纤维板油画 1985
《瓶花芍药〈 38c×26.5cm 纤维板油画 1985
而杨雨澍的另一标签则是“无名画会”。如今提到这一群体,大多数人的目光总是“聚焦在这个临时团体在那个历史时空中存在的特殊性,止步于其绘画题材与社会主流的差异性,却少有留意群体中的个体在时代的压力下隐退之后继续生长的轨迹和遭遇。他们的艺术不仅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也是在时代的变动中,个人所珍视的自由精神、独立人格与不断转变的外在压力之间互动和对话的结果。”
廊窗题材作品
廊窗题材作品
《春江入户来》 80×65cm 布面油画 2012
《春江入户来》 80×65cm 布面油画 2012
写生中轴线
写生中轴线
写生古迹
写生古迹
77岁的北京画家杨雨澍,都有哪些创作线索?
杨雨澍80年代的画箱
杨雨澍80年代的画箱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五楼的一间教室——绘画系B517空间中,还埋藏着另一个彩蛋:杨雨澍的部分作品也在这里呈现。据策展人之一的冯兮介绍,一面展墙上印着一幅1957年的北京地图(局部),上面的很多地点正是杨雨澍的行动轨迹;而现场有部分作品直接呈现在展台上,这些展台营造了一种北京胡同的感觉。在这间教室中,清华美院的师生还将正常上课,与杨雨澍作品的展出结合在一起。
77岁的北京画家杨雨澍,都有哪些创作线索?
77岁的北京画家杨雨澍,都有哪些创作线索?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杨雨澍至今创作了超过一千张画作,但他的作品从未进入市场,甚至展出的机会也屈指可数:除了参加1979、1981年无名画会的两次公开展览,以及1984年的两次小规模群展以外,杨雨澍展出画作的机会并不多。2004年,他曾与赵文量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期仅为6天的联展。而这样一位“宝藏型”的艺术家,值得挖掘的地方还有很多。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