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发璀璨的孙宗慰,他当然不仅仅是徐悲鸿的学生、张大千的助手



9月2日,“西域西域——孙宗慰艺术展”于势象空间开幕,展览围绕孙宗慰1941年至1942年间西域采风的经历,共展出其油画、水墨、水彩、素描原作六十余件。此次展览由势象艺术中心主办、开拍国际学术研究部协办,曹庆晖担任学术主持,冯宇为策展人。




中国艺术史回朔百年,谁是最重要的艺术家,谁因为什么可以被记载入史册?这或许是艺术史学家们定论,百密一疏在所难免。我们很难具体了解到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谁被掩埋,谁被遗忘?但冷静下来想想,那些经历了那么多坎坷与不公的上世纪艺术家,身处洪流般变动的年代,他们的艺术我想是更加纯粹的。追名逐利和时代太相背,当国家的命运都命悬一线时,哪来的什么艺术史,更别提期冀被载入其中。所以,老先生们每画一笔都是为了自己,从不见有功利性与目的性。很多上世纪的艺术家,我们是通过二级市场的学术研究与挖掘以及高价成交来深入了解他们,而那些在市场中经得住几轮审视,艺术价值越来越明晰,并且艺术地位愈发重要的艺术家屈指可数,孙宗慰(1912-1979)就是其中的一员。









跟随张大千前往西域,藏民的吃穿用度成为孙宗慰最丰富的灵感来源,《藏蒙人物图册页》作品应运而生,通过正、背面的18位人物描绘,展现了不同民族,不同服饰的丰富面貌,艺术价值之外,亦是反映西部少数民族生活与风俗的重要历史资料。






孙宗慰还尝试自己制作矿物颜料。高饱和度的色彩用来表现少数民族题材却一点也不会显得突兀和夸张,让他此时期的作品看起来和彼得 • 勃鲁盖尔画的农民题材油画有些相似,同样是鲜亮的颜色,欢脱的气氛,有别于现代感的特殊风韵,最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总能从孙宗慰的作品中发掘出一股诗意,这是西方美术所无法给予的。洒脱、轻松、流畅的笔触以及画面基调是孙宗慰在战时为自己留下的飞地。



在敦煌孙宗慰接触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代绘画,加上西部的人文环境,使他对绘画的接触和了解相较之前要全面得多。孙宗慰的作品是有别于同时代画家的油画创作的。他没有完全沿袭徐悲鸿的严肃写实一派,我们在其油画中更多是看到了当代艺术的省略与概括,看到了情绪的转移与价值观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