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端“碰瓷儿” 亮相白盒子之家,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是近些年流行的一句网络用语。也是当我了解完艺术家李玉端经历后,最先想到的一句话。
12月9日,“李玉端:碰瓷儿”在白盒子之家拉开帷幕,展览由周颖策划,方力钧担任学术支持。通过这批作品,展示了李玉端十六年来非常独特的创作与生活方式。




展览现场
1989年,李玉端毕业于雕塑家田世信刘万琪先生雕塑工作室,除了艺术家身份外,他还是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三个贵州人”厨师长。当年他离开北京,抛弃城市生活节奏,只身前往景德镇,十六年间如瓷工一般劳作,每日超过十小时体力手工劳作,制坯,施釉,烧窑,等待作品烧制和最后开窑的瞬间。

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左一)、策展人周颖(左二)、艺术家李玉端(左四)

学术支持方力钧(中)在现场
李玉端2009年开始使用陶瓷材料,用柔软的泥片赋予了一些手工技术性的作品,有很强的即兴写意,把人体植入了奇幻的场景里,后来取名为《风景》。《风景》全是以单色釉,即我们常说的影青釉。放弃了“颜色”与装饰“图案”的 李玉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寄情山水间”,钓鱼,养狗,挖草,种菜,延伸着他边缘地方的相生相伴,天空,山水。无奈的孤独感正是白瓷板上站在悬崖边相拥情侣,被拉长的人物薄施青釉,高温的炙烤后半透明的脆弱显而易见。

《风景 -5 》 70×60cm 陶瓷 2018

《风景 -3 》 直径45cm 陶瓷 2019

《风景-10》 50×20cm 陶瓷 2020

《风景-26 》 110×22cm 陶瓷 2018
2014年,李玉端将城中的工作室搬往景德镇乡间,被山水包围,鲜于和外人沟通。他近几年创作的“风景”系列中,不断出现的“劲草”是景德镇野外常见的野草,也是艺术家生活中的日常。野草坚韧顽强的迭代,同时一岁一枯荣的不易保持。艺术家将陶瓷材料作为“尘归尘,土归土”物质的终结者,锤炼了“劲草”物质转化后永恒的续存。据悉,李玉端也有意识希望重回北京,继续创作,这次展览,或许就是一个契机。在经历多年“出走”后,他还是选择了回来。


《结》 470×285cm 陶瓷 2020

《风景29》 57×133cm 陶瓷 2017

《风景-33》 直径50cm 陶瓷 2014

《盘子》 直径100cm 陶瓷 2007
展览将持续至12月30日。